观点 SLANT

2022年度最佳

阿达、杜建国,《画廊一夜》连环画封面(局部),1979.

《画廊一夜》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78年完成的短篇动画,片长20分钟,讲述了“棒子”和“帽子”作为某种具体意识形态的拟人化象征,试图审查和破坏美术馆里的展览,最终被展览上的展品联合打败的故事。这部动画对于美术馆的描述非常写实,展览颇似今天的艺术博览会现场,窗外的月光下甚至还有一座酷似上海美术馆的建筑。在经历了十年间(1966-1976)动画仅作为政治宣传品存在的尴尬处境之后,上美影于1978年开始对其进行反思,希望调整后重新出发,《画廊一夜》就是这种反思语境下的作品。虽然它同样采用了善恶分明的说教式叙事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时期”意识形态转向的呼应,但无论如何,在这次重要的反思后,上美影回归创作正轨,重现了制片厂中断十年的动画黄金时代。

今天的观众在重温这部四十多年前的动画片时,也许很容易将其直接对应到当下现实的某些侧面。但我最初被这部片子吸引,完全是因为它的主题。同为创作者的我,经常会注意各类文艺作品中描绘的艺术本体问题,例如作品中描绘的艺术家和他所创作出的“生命”之间的故事,或是作家进入他自己创作出的文本里陷入无法出逃的困境等,这样的主题下时常包含着创作者和他的作品之间类似发现与惩罚般的关系,蕴含着宿命感。而《画廊一夜》的题目让我感觉到它一定是带有这类本体问题的作品,不过,看完之后发现,它对我还有更多角度的启发。

徐景达、林文肖,《画廊一夜》,1978,动画短片,时长20分钟.

我一直感兴趣拟人化的动画形象作为一种“灵”,是如何来自现实又影响现实的。或者说,经验作为一种软体的、软化的、以人为宿主的“灵”,是如何穿越时间,穿透每个被具体时代所塑造的事件或事物的。如果说具体的事件犹如岩石般坚固,那这些事件经过时间淘洗后所留下的经验则就像液体一样,流入下一个时代,遭遇新的岩石,激起新的浪花。对我来说,无论是《画廊一夜》中一个标准对另一个标准的攻击,还是我在星美术馆SSSSTART研究中心的展览里也同样引用的、次年(1979年)由星星画会发起的“星星美展”中、栏杆外和栏杆内的对抗关系,这其中的二元对立都经过时间软化,渗透到今天,在新的时代被塑造成新的形状。这也是我在自己的展览中试图呈现的,即: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现实,无论高温下溶解流淌的金属溶液,还是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像蚊子叫般让人昏昏欲睡又心烦意乱的MG动画,它们都携带着同样流动的,等待被激活的幽灵般的基因,也许只需要一个偶然的契机,便会突然显现出明确、坚固的形状。“灵体”不仅依靠自己软化的身体穿透时间来到我们面前,同时也将原本固化的边界同样软化,消解那些看似二元的对立边界,为我们制造新的难题,将我们原本关于内、外、公共、私人等定义慢慢稀释。这极大地启发和鼓励了当代的创作者,甚至一般大众混淆私人经验,私密语言和公共话语之间边界的叙述模式,无数日记体、诗歌化、个人疗愈的叙事语言被嫁接在公共媒介和话题之上,凝结出新的经验,继续流向未来。

陆平原是一名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艺术家。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