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SLANT

现实的引力

《三体》电视剧静帧. 该剧于2023年1月在央视八套、腾讯视频、咪咕视频同步播出.

伴随着史强关于“虫子不可战胜”的坚定宣告,以及一连串《流星雨》MV般的复古运镜与滤镜(感谢造型师为丁仪设计的朱孝天式披肩长发),电视剧版《三体》终于落下了帷幕。从开播时豆瓣评分8.1到中间跌至8分最后逆势而上以8.5分收官,剧版《三体》无疑是成功的。

作为中国科幻最负盛名的作品和最炙手可热的大IP,刘慈欣《三体》的影视化之路一直备受关注且命途多舛。有了电影版《三体》保护性无限期不上映的前车之鉴(据说是因为拍得太像PPT),这次的电视剧版本采取了最保守、也是最稳妥的改编策略:尽可能地尊重原著。不出所料,这首先极大地满足了原著党的心愿,稳住了受众的基本盘,但同时也给路人观众带来了不低的观剧门槛。当然,“锅”并不能完全甩给电视剧,毕竟《三体》本身就是一部充满着大量科学技术细节与复杂设定的、自带门槛的小说。无论如何,当《三体》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电视剧历史性地得到了在中央电视台八套九点档播出的机会时,它的成功也就不期然地昭示了它的、乃至中国科幻的“失败”。相信很多人仍然记得,七八年前小说《三体》如何经由互联网企业家、高校学者、政府官员不谋而合的共同推荐而火热出圈,并因破天荒地夺得雨果奖而达到其声望顶点。《三体》三部曲常年占据图书畅销榜前列,国家和资本也因《三体》的巨大影响力而积极介入科幻产业发展,这一度让热爱《三体》的人们以为科幻将成为中国文化事业中的一股巨流、甚至是主流。然而,事实却是,当电视剧《三体》在中央八套上真正地与普通大众遭遇时,它的收视率完败同时期播出的《狂飙》。这向我们提示:科幻的大众化在现阶段仍然只是一种幻觉。比起第一集就用成堆术语告诉你“物理学不存在”的科幻电视剧,一个在除夕夜被殴打至警局的可怜鱼贩子如何狐假虎威斗智斗狠坐大一方的现实故事,显然更能够勾起一般大众的观看欲。就像让假秦桧吟诵《满江红》的爱国形式主义悬疑喜剧,总能比《流浪地球2》式冗长的沉重感更能俘获节日浮动的人心。

一切表明,在由科幻返归现实与从现实朝向科幻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向前继续迈步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便是,今天,在中国,我们如何拍《三体》?

王壬,《水滴》,2015,动画短片,彩色有声,时长14分钟.

对《三体》的改编曾有两个相当成功的案例,一是2015年王壬的14分钟动画短片《水滴》,另一则是李圳宜(网络ID:神游八方)从2014年开始推出到2020年制作了第三部的《我的三体》系列动画。前者截取了《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中两千多艘人类星舰集体出动捕捉三体人的强互作用力探测器“水滴”这一情节,但却并没有去重点展现这场末日战役的宏大,只是小处着眼,从“水滴”的原子结构出发,用一个从微观到宏观持续提升的镜头来展现“水滴”内部结构的严密与它对人类星舰上小到一颗螺丝钉的精确映现,以此在不断播放的各种人类领导者自信宣言的背景音中展现三体人对人类极其恐怖的技术碾压。最后,在阳光照射下,完美和谐的“水滴”缓缓驶向前来迎接的人类星舰阵列,短片在这一幅宁静祥和的美好画面中结束,与原作中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水滴”屠杀人类两千多艘舰船的残酷血腥情节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水滴》在把握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对《三体》进行了相当精彩的视觉再现,相较之下,《我的三体》在形式上则更质朴,这个系列本来只是粉丝用《我的世界》游戏引擎制作的同人番剧,整体风格和人物形态都是《我的世界》式立体像素风,但由于制作极其贴近原著引发圈内关注,后来索性被版权方直接收入麾下。有了资金注入,《我的三体》虽然仍采用像素风,但到第三部《章北海传》时制作水平已是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这个系列既能充分尊重原著,又能对之进行合情合理的改编。比如《章北海传》中安排原著里从未谋面的希恩斯与章北海相见,这二人一个是坚信逃亡主义的面壁者,另一个则没有面壁者身份最终却完成了逃亡主义面壁者的任务,因此他们在原书中表面上毫无关联,其实却是根底上的“同志”。《我的三体》的改编点出了原著引而未发之处,也使得《章北海传》受到了粉丝的热烈追捧。

李圳宜,网络动画剧《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静帧,2020.

然而,两部优秀之作的改编经验在更大的体量上几乎是无法复制的。这不仅源于动画与影视的媒介差异,更是因为投资成本的增加使得影视版《三体》无法放弃对更大观众群体的追求。这就让《三体》的影视化必然陷入到一个两难之中:一方面,由于原著压力的存在(原著越成功,这种压力也就越大),现阶段的影视改编不可能为了取悦最大多数观众而大刀阔斧地把《三体》删削成一部情节简单明了、视效新奇炸裂的《星球大战》式高概念科幻片;另一方面,因为对更大观众群体的客观需求,它也没法像《水滴》和《我的三体》一样只考虑原著粉的感受,更不可能把《三体》变成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那样完全抛弃解释而可能需要观众通过阅读小说来填充剧情留白的神启迷幻片,更何况《2001太空漫游》是小说作者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和库布里克的共同创作,老库根本就没有原著压力。参照之下,《流浪地球》的改编算是很成功的,但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流浪地球》原作的核心就是“用发动机把地球推离太阳系”这一科幻设定,与这个设定比较起来,原作的情节反而没那么重要。换言之,《流浪地球》的原著比《三体》更“高概念”,所以就算情节全改,只要保留了科幻设定,一样可以做出优秀的改编。甚至,《流浪地球2》这部完全原创的剧情还加入了并不属于大刘(刘慈欣)风格(可能还有点冲突)的意识上传线索,这条线更近于小刘(刘宇昆)的思路,在2022年AMC+的动画剧《万神殿》(Pantheon)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过这种增补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成为了将原作剧情当下化的一个亮点。毕竟,《流浪地球》留给改编者的发挥空间要多得多,而背负着巨大原著压力与观众期望的《三体》则没办法给创作者提供如此天马行空的余裕。

今年的剧版《三体》便是在这般科幻原著压力与现实观众追求的“两难”之下的产物,你能看到它的诚意满满,也能感受到它的左支右绌。一边是,为了照顾原著党,电视剧在前几集就剪入了不少红岸基地的场景且大量保留了原著中的学术语汇,看得路人观众一头雾水;另一边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同时也是为了让大刘原著中推动情节的工具人们(比如潘寒)变得更立体,电视剧又加入了慕星这一可有可无的原创角色,并增加了原作中着墨不多的沙瑞山、徐冰冰的戏份,成为了该剧中段的最大槽点。当然,电视剧改编的大方向是没问题的,那就是让科幻更现实。但如何更现实呢?是传说中电影版《三体》那样让汪淼追求杨冬然后叶文洁从中阻挠的撒狗血式现实,还是装饰点缀、插科打诨、故作轻松的工具人式现实呢?譬如,电视剧希望以沙瑞山来带出科学家面对宇宙闪烁或实验结果不符规律的另一种态度,毕竟现实中许多学者面对这种情况并不会怀疑人生而只会高兴又可以发一篇论文。但沙瑞山这个配角塑造的失败显然并不只能归咎于孔连顺做作的表演,更源于电视剧想以沙瑞山引出的现实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三体》的总体性氛围之中,因而这个人物及其现实最终只能沦为插科打诨的边角料而显得毫无意义。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科幻的改编需要哪一种现实化?

《三体》电视剧剧照,2023. 青年叶文洁(王子文饰)在红岸基地.

其实,刘慈欣的作品早已为我们给出了回答。大刘的创作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就是能够把最疯狂离奇的科幻想象与最质朴深沉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正如《三体》第一部所说,“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但这种科幻的现实引力对于刘慈欣乃至中国科幻来说,并非负担,反而是其优势与独特性所在。在《乡村教师》中,身患绝症的乡村老师为留守儿童讲授牛顿三定律的场景与一场毁灭星球的宇宙战争联系了起来;在《中国太阳》中,作为底层劳动者的擦玻璃工与对宇宙深处奥妙的追求联系了起来;在《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里,面对即将在几百年后入侵地球的三体舰队,刘慈欣不仅描写了罗辑、泰勒、萨伊等位于权力上层的人物,还花费不少笔墨书写了张援朝、杨晋文和苗福全等小人物面对末日时的日常生活。这些普通老百姓与作为主要情节的宏大科幻想象无关,但却也只有他们才能带出一种中国科幻特有的现实。这种现实,并非一种故作轻松的空灵的现实,而是让科幻有所背负的深沉的现实——背负着整个地球决绝流浪的现实感是中国科幻最可宝贵的品质,而这种现实在《三体》中被更加有意识地并入到了一种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总体性之中:当三体人的“水滴”不断摧毁着人类的星舰时,当第三部的程心将这一切都书写为“地球往事”时,刘慈欣实际上是在用史家实录的笔法,不仅模拟调用各种视频记录、档案材料,而且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便将其历史化,从而使得故事中发生的所有看似离奇科幻的一切都被彻底地承当为了属于我们自身的历史性现实。

或许这便是中国科幻可能也可行的现实化方式之一。既不仅是跟着原著亦步亦趋,也不只是在一种重工业美学中追赶科幻的时差,更不是完全为了票房收视而纯粹无脑爽。真正重要的,是将看似与现实无关的科幻真正还原为具有历史纵深感也能引发未来之震颤的现实,是当我们逐渐意识到现实已经足够科幻时,让科幻也可以成为另一种现实。

杨宸,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