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SLANT

秦思源:年度最佳展览

Gulsun Karamustafa,“A PROMISED EXHIBITION”展览现场,2013-2014。 摄影:Vadedilmiş Bir Sergi.

仇晓飞:反复

仇晓飞在民生美术馆的个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展览结构的明晰与简单。民生美术馆巨大、复杂的展厅被分割为三种颜色的展示空间,每个空间对应艺术家的一个发展阶段:童年涂鸦;仇晓飞代表性的怀旧风格成型期;以及他的最新创作。最后一部分展示空间是此次个展的重点所在——仇晓飞超越他(开始有疲惫之势)的怀旧风格,勇敢进入新的方向:明亮的颜色,超现实的构图,以及绘画与装置的结合。
仇晓飞,反复,民生美术馆,上海。

王兴伟:王兴伟

令很多人翘首以待的王兴伟中期回顾展没有叫人失望,在UCCA大展厅里,我们能看到艺术家视觉观念的整个宇宙。将展览分为背面图、侧面图、正面图三部分的策展框架有效又不失幽默,使整个回顾展打破了线性的时间顺序,充分展示了艺术家在过去二十年里如何在中国/西方艺术史、中国社会现实、大众图像与每一类场景所需技法之间编织起一张复杂的视觉联想网络。王兴伟几乎让人心生敬畏的创作世界似乎在反复向我们提出一个有关今日图像生产的核心问题——图像是否能够拥有普遍性?
王兴伟,“王兴伟”,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策展人:田霏宇。

当态度变为形式:1969年伯尔尼/2013年威尼斯

虽然因为世代不同而未能亲见1969年哈罗德・泽曼在伯尔尼美术馆的那场传奇展览,但该展览到现在已变得如此著名,我读过了太多有关该展览的描述和评论,以致于它在我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比大部分我亲眼看过的展览还要鲜明。以此而言,“当态度变为形式”就像一件著名的艺术作品一样,已经生产出属于自身的灵光。带着几分犹豫,我踏入了这场历史性展览的重现现场。身在其中,我必须去想象当时的混乱和兴奋——所有艺术家均在场。没有了艺术家,这场重现的展览显得稍微有些荒凉和空旷。这也是展览与作品的不同之处。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 Bern 1969/Venice 2013”,普拉达基金会,威尼斯,策展人:Germano Celant,Thomas Demand,Rem Koolhaas。

威尼斯双年展(辛迪・舍曼策划部分)

在去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划上,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Massimiliano Gioni)呈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广阔视野,希望以此摆脱艺术界把所有新生代“英雄”变成经典,供市场或其他系统消费的强制倾向。但在他的“百科宫殿”里,似乎自闭症空想家,神秘主义者和患强迫性身心失调症的人占了大多数——还有大量令人费解的传记和艺术作品与之匹配。正在一切开始显得有些过头的节骨眼上,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单元以其出色的选择和策划完成了救场任务。该单元所选作品都反映了辛迪・舍曼本人的视觉关注点——身份与性别。作品直接,怪异,同时又保持了相关性;我最喜欢Laurie Simmons和Allan McCollum的微型塑料人像照片,以及Carol Rama有关牙齿及其本人支离破碎的身体的诡异绘画。

Gulsun Karamustafa:一个被许诺的展览

和王兴伟个展一样,Gulsun Karamustafa的作品展也是姗姗来迟,因此展览题目同时还指涉了艺术家《被许诺的绘画》(1998-2004)系列作品。由于不熟悉土耳其当代艺术史,缺少足够的语境和参照,我没能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她的作品,但艺术家实践的力量仍然显露无疑。她对社会现实简明扼要的使用并不依赖有关土耳其的知识,但同样传达了土耳其社会、政治和宗教传统在过去一百年的变迁中所形成的奇特性。
Gulsun Karamustafa,“A PROMISED EXHIBITION”,SALT,伊斯坦布尔。

秦思源是一位现居北京的艺术家/策展人,目前他正在参与筹备一家位于武汉的当代艺术机构“武汉艺术总站”(WH.A.T.),同时也是“集群艺术奖与论坛系列”的策划人和总监。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