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SLANT
书单的排序无先后。若以“体”、“用”分组,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部分:1-5为外来理论、6-8为当代视野下的中国思想史问题、9-11是“当代艺术”。
1 乔吉奥·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潜能》,漓江出版社,2014年1月.
2 米歇尔·德·塞托( Michel de Certeau)等:《日常生活实践2:居住与烹饪》,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3 雅克·莱兹拉(Jacques Lezra),《野性唯物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4 布莱恩·拉金(Brian Larkin),《信号与噪音:尼日利亚的媒体、基础设施与都市文化》,商务印书馆,2014年8月.
5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为什么上街头?》,台湾商周出版社,2014年7月.
6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台湾联经出版社,2014年4月.
7 朗宓谢等编,《呈现意义:晚清中国新学领域》,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
8 贺照田、高士明编,《人间思想01:作为人间事件的1949》,金城出版社,2014年11月.
9 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Duve),《杜尚之后的康德》,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年5月.
10 杉本博司,《艺术的起源》,台湾大家出版社,2014年3月.
11 劳拉·拉斯卡罗利(Laura Rascaroli),《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金城出版社,2014年4月.
问题有先后,但对我而言核心关注却只有一个,即当代艺术。也就是说,今天在中国/中文语境中讨论当代艺术,需要有更开放的思考框架与更多元的知识应对。
至今三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已然拥有更多的“合法性”与话语权。这不仅体现在大量民间当代艺术展览机构或博览会等市场活动的蓬勃,而且也在越多越多的官方平台(如全国美展“实验单元”)得以重要呈现。但明显的是,出于经济活动或政治禁区的特殊制约,中国当代艺术也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内部阵营”的分裂(或思想的争夺)与高度的行业化的主要特征。
每一年度,除去少数的极专业领域,大多数的中文出版物(包括译著)都能体现出当年度最为热烈的、及时的学术与政治热点。如书单译著部分的阿甘本、德·塞托、雅克·莱兹拉、布莱恩·拉金和大卫·格雷伯都涉及了外来理论如何“落地”、转化与引发思考/行动的关键。
今年年中因公开支持“占中”而导致其中文出版物在内地的全面封杀,使得讨论余英时《论天人之际》有一种微妙的意味,即便这本书着重阐述的是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传统思想史的问题(“三代”的礼乐传统为中国“轴心突破”的展现)。而对“晚清新学”的梳理,至(根源自台湾的)《人间思想》的简体版首辑《作为人间事件的1949》的创刊,则深层昭示了中国本土思想和国际/亚洲与第三世界的紧密关联,尤其在“这个危机满布的世界”重新挖掘区域中具有批判性的思想资源的紧迫使命。这也许可能指明打通中国当代艺术中作为地理、国族概念的“中国”和作为艺术问题的“当代”的历史脉络与全球对话的新的方法论与可能。
三册艺术图书《杜尚之后的康德》、《艺术的起源》和《私人摄像机:主观电影和散文影片》都各有鲜明特点,尤其《私人摄像机》对于国内“展览电影”或“散文电影”的讨论与实践,都有相当的指向与参考意义。
董冰峰,OCAT北京馆学术总监兼研究出版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