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BOOKS

何事上街头

高赤中心的“首都圈清扫整理促进运动”,1964. 摄影:平田实.

日本艺术家赤濑川原平、建筑史家藤森照信和编辑/插画家南伸坊等人于1986年成立了“路上观察学会”,并于同年出版了《路上观察学入门》一书。该书于2015年被翻译成繁体中文出版后,渐渐在两岸三地吸引了不少追随者和实践者。国内建筑界和艺术界开始出现一股研究民间“野生设计”、“底层智慧”的潮流。那么,追根溯源,路上观察学在日本是如何兴起的呢?

在《路上观察学》一书的开篇文章《我如何成为路上观察者》中,赤濑川原平叙述了自己从艺术少年成长为艺术青年时的转变:创作欲无法再局限于“方方正正的画框内”,而是“扩散至日常生活空间”。加上当时正值1960年反安保运动,数百万人走上街头抗议,“国会前原本笔直的马路变得曲折,布满障碍,整座城市呈现非常时期的景象”,“艺术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已脱离空间、物件或生活的范畴,仅留下观察生活世界的眼光”。(《路上观察学入门》,10页) 赤濑川原平也由此开始了一直“在路上”的创作。1963年,赤濑川联合高松次郎和中西夏之,各取名字中的一个字,创立了前卫艺术团体“高赤中心”(Hi-Red Center)。他们走上东京街头进行各类艺术实践,如1964年发起的“首都圈清扫整理促进运动”——讽刺日本政府为迎接东京奥运会而发起的公共空间净化工程。

1968年,赤濑川原平开始接触到“考现学”(Modernology)。考现学是由民俗学家、建筑学家今和次郎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通过观察民众搭建的临时避难屋而开创的研究方法。与考古学相对,考现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或社会风俗,也是日后路上观察学的前身。《路上观察学》一书花了相当篇幅介绍和回顾这门学问。受考现学启发,赤濑川原平于70年代在现代思潮社创办的独立艺术学校“美学校”教书,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实地观察墙壁或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标识、标牌等,并认为正常物件呈现出来的非正常状态便是“现代艺术”。(《入门》,12页)这也反映了赤濑川原平对于杜尚式的现成品挪用的质疑——如果把日用品拿进美术馆贴上标签就可以成为艺术的话,那凭什么留在美术馆外的日用品就不是艺术?

在赤濑川原平的思考基础上,建筑史家藤森照信在书中《高举“路上观察”的大旗》一文里做出了这样的推测,即这个时代的趋势是从“美术馆的艺术阶段”到“路上的艺术阶段”,再到“路上的观察阶段”。(《入门》,20页) 艺术家不再以追求某种空间去维系一种整体秩序,而是借由发现平平无奇的物件去表现一种个体自由。物件脱离秩序,溢出空间,并取代空间成为路上观察者所追求的真正主角。藤森照信这一主张与差不多同一时期在日本活跃的“物派”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后者的重点在于回到物质本原去创作严肃艺术,而前者有一种反艺术的戏谑意味。

根据书中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和南伸坊的对谈,路上观察学诞生前的一个重大事件是1970年在东京首次发现“纯粹阶梯”,即只能走上去再走下来而不能通往任何地方的阶梯。(《入门》,46-49页)这样的建筑很可能是地价上涨后旧建筑改作他用而遗留下来的。赤濑川原平认为,这样的无用之物含有一种“超艺术成分”,并将其命名为“汤马森”(该词来源于被日本天价引进但表现差劲的美国棒球手汤马森),是“人类行为、意识、情感与经济活动加乘的总和,再经去除后留下的残留物”。(《入门》,12页)“汤马森”这个概念和路上观察学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路上观察学就是为了发现路上的“汤马森”而发展出来的。

林一林,《安全度过林和路》,1995, 行为,90分钟.

路上观察学都发现了哪些“汤马森”呢?书中专门开辟一章收录了“路上观察学会”其他成员的文章和田野笔记,除了无用阶梯,他们还发现了无用门(“用各种方法拒绝人进出的困惑之门”)、无用窗及各类用途不明的道路突起物。更进一步的发现有,藤森照信发起的东京建筑侦探团,专门寻找明治时期以后的洋楼和混搭风格的建筑;林丈二的下水道人孔盖采集;森伸之的高中女生制服观察;及赤濑川在“美学校”的学生南伸坊研究的路边家具的用法。

从书上各作者对于空间和物件的着迷来看,路上观察学无疑是一门现代性都市的学问。在60至80年代快速现代化的东京街头,路上观察者好奇地打量着变化和未变化的一切。但他们并不是漫无目的闲逛的“游荡者”,而是主动探索的研究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经历着相似社会变化的国家和地区,路上观察一直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发生。90年代引领中国现代化大潮的珠三角地区,就出现了“大尾象”工作组这样的艺术团体。他们从新兴的城市生活的日常经验入手,在文化宫、酒吧、地下室等临时空间组织展览,并走上街头进行即兴的、有现场感的艺术实践,如林一林的《安全度过林和路》(1995)——把几十块砖头砌成的一堵墙一块一块地移动到繁忙马路的另一头。当下国内建筑界对于“野生设计”的追捧,深层次可能也是源于一种对于近年来形成的千篇一律的城市空间的不满,以及对真实的、有生命力的民间生活的向往。然而,这一切可能都只会发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而不是现代化完成之时。在快速现代化的空间中,纵使感到迷失,尚能找到一丝自由喘息的缝隙,发现些许未被规训的乐趣,而经济愈发达,空间利用愈充分,这个缝隙就越小,直到没有一寸空间不被资本与消费占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路上观察并不是一种只满足观察者个人小趣味的行径,而是在和日渐壮大的消费帝国抢滩,在夺人耳目的广告招牌和寸土寸金的商铺占领城市空间之前,发现那些在街头自然生发但无人问津的物件。路上观察就是观察社会生态与物质结构的细节,在一切终将消失之前,将其记录下来。

:本文提及的《路上观察学入门》为行人文化实验室出版,严可婷、黄碧君、林皎碧译。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