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协商”还是“协商空间”?
用一座美术馆空间来装载“双年展”,可以推想出两种方向:一种是美术馆空间被想像为“城市空间”,另一种则可能是“双年展”策略被缩略为 “思想实验”。第一种是针对美术馆本身的建筑空间,进行超出“群展”思路的空间策展构想;第二种则需要对于双年展的体制本身进行反思。在经历了过去两届双年展的尝试之后,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似乎要从上述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更为突破性的实验。
不妨首先在这里引用本届双年展的官方信息,来了解一下“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的思路:本届双年展不设策展人,工作组仅以协调员的名义来组织展览、协调事宜;不以推荐和提名的方式选定参展作品,代之以公开征集作品方案作为机构架构……并在开放的语境下对提交方案进行公开的协商、讨论……关于“协商”,其基本含义是“谈判”、“磋商”。事实上,在中国的政治体系里,协商是最根本的民主制度——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可见,“协商”的含义与操作,是指在决策层做出正式决策之前,与公众、公众的代表进行协调和商讨,是在“选举”与“投票”的民主机制之外的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1]
因此就“空间协商”而言,首先,此次双年展的公开征集方式,为任何想要参与协商的艺术家提供了平等的机会,让每一位申请者都可以与“协商员”面对面进行交流,双方互相听取彼此的想法与意见。而在向公众开放的层面,美术馆的空间由此成为呈现“协商”结果的空间。让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