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内部
“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并逐步拆分,是所有工作室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6月26日下午,UCCA报告厅连观众席左侧通道的地上也坐满了人。威廉·肯特里奇个展“样板札记”的媒体发布会正在进行,他与田霏宇正进行一段关于艺术家工作方式和思维演进过程的对话。肯特里奇通过新闻、电话、电子邮件、梦以及贺卡等途径将外部世界引入工作室空间之中,又利用工作室中的种种日常物件,如炭笔、咖啡壶、废报纸或是钟表,不懈地试图重建这个世界的逻辑。如果说现实世界的平等、自由与和平是昂贵又遥不可及的理想,那么艺术家工作室也许是实现这种理想的最直接可行的孵化器。自小受到身为反种族隔离律师的父亲的影响,1955年出生于南非的肯特里奇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完成他政治与非洲研究的学习,而后着迷于绘画和戏剧,继续通过一种“非政治”的生活缓步接近他的政治理想。这大概正是使得他对艺术的理解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学院派艺术家的原因。
发布会后,肯特里奇和田霏宇带领人群来到展厅,在展厅东侧的区域为大家进行简短的导览,并介绍了与肯特里奇合作将近二十年的展览空间设计师Sabine Thevnissen。整个两层的空间展示了肯特里奇自1988年以来创作的几乎全部重要作品,是迄今为止艺术家在亚洲最大规模的展览,作品包括绘画、动画视频、雕塑、装置等。展厅一层共搭建了六个播放视频的房间,入口处的房间播放的是曾在2000年上海双年展展出的,后来对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动画作品《影子队列》(1999),同时循环播放《乌布说真话》(1996-1997)等作品。这里也是人群聚集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