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策 | 程昱峥

  • (CC)TV

    展览的标题“CCTV”有两个含义,一是“China Central Television”——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中央电视台”,而在本次展览地德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更为人熟悉的则是它的第二个含义——“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意即“闭路电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录像监控系统。这两者除了缩写恰好一致以外,完全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概念。作为中央电视台的CCTV是一个由内向外的大众传播媒体,而作为监控系统的CCTV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大众信息监视和收集手段。而本次展览八位中德艺术家的作品在内容上或者与监控有关,或者与大众媒体有关。例如马秋莎的作品《黎明是黄昏的灰烬》(2011), 从艺术家本人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出发点, 纪录了清晨的长安街路灯关闭前后的情景。同时,因为天安门广场的敏感性以及背景中的《东方红》音乐,使得这件标题带有几分早期朦胧诗色彩的作品带上了不言而喻的政治意味,这对现场的德国观众无疑显得尤为神秘。

    与之相对,今年刚去世的德国影像艺术家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 )的作品《词语和游戏》( Worte und Spiele,1998)展示了德国90年代大受欢迎的几档脱口秀和游戏节目的录制过程,主持人与工作人员向参加节目的嘉宾和观众解释节目的流程以及每人各自的任务,观众在幕后人员的指挥下得知自己什么时候应该鼓掌,鼓掌的力度应该多大等等。 这过

  • 关小:有些事发生了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

    关小的个展“有些事发生了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Something Happened Like Never Happened)试图讨论我们每天不得不随时接触或使用的媒体信息环境如何改变人的认知方式。正如艺术家在展览前言中所描述的:“图像与信息的流动影响了我们创作的方式,更影响了我们观看的方式。”

    这次展览共展出了三件雕塑与三组录像作品。雕塑由现成品以及木头、铜等材料组成,通过上色与组合加强了某种不稳定的动感,在赋予其叙事性的同时也增添了某种幽默感。而作品的标题则起到一种向导作用:在无形中给予了观众联想的方向,将这几件具有达达效果的雕塑装置变为易于理解的整体。

    雕塑的不稳定动感同时也体现在她的录像中,每组录像都由两到三屏组成,文字与图像的同步变化要求观众注意力非常集中,在大量图像出现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阅读文字,让观看与阅读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融合在一起。文字在这里起到了与雕塑标题类似的作用 ,即成为观众理解作品的重要通道。文字塑造了作品的内容结构,使拼贴意味非常强的图像片断产生了相互呼应的内在逻辑。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作者否定了图像的单一解读方式,或者说试图揭示所有信息都依赖于主观以及环境对其意义的给定这一命题。但文字的说教性又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这种做法的局限:艺术家在录像中给出的明确文字是否正好限制了她所提出观点的实现 —— “事物本身没有意义,它们的价值只体现在你的意识中。”

  • 奥拉夫•梅特泽尔:一段黄墙

    奥拉夫•梅特泽尔(Olaf Metzel)在Wentrup画廊的新展览“一段黄墙”标题来自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其中的人物贝戈特在临死前提到维米尔绘于1660年的《戴尔夫特风景》中的一个细节——“一小段黄墙”。同时,“一段黄墙”又是德国的《世界报》(Die Welt)所刊登的一篇介绍普鲁斯特艺术观文章的标题。

    本次展览中, 与展览同名的这件大型雕塑(420x600x110cm) 挂在展厅最宽敞的主墙上,它看起来似乎是由许多被揉成一团的报纸放大后堆放在一起组成的,这里所选取的报纸都是关于不同时期的艺术评论,通过原文配载的照片,观众能辨认出在文中提到的很多古典和当代艺术史里的名作。 当观众退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就能在作品的右上角发现《世界报》的《一段黄墙》这则醒目标题。那些看似轻盈的报纸实际上是数码打印在薄铝板上再加工褶皱而成,作品逼真的纸张表面掩盖了雕塑自身的硬度和重量,所以,即便站在这件巨大的雕塑前,观众仍然不会产生任何压迫感,往往都会在好奇心驱使下努力读出报纸上的原文,试图找出某些线索。这种材料的错位正是始于文艺复兴的错觉画的手法和思想:错觉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二维的平面上逼真地制造出三维的幻觉。而这件悬挂在墙面的彩色浮雕,其引用的报纸里的照片与文字都事关绘画,且打印放大所形成的粗颗粒更有意无意地强化了作品的“绘画感”,但同时由褶皱产生的强烈体积感又干扰了这种绘画感的呈现。

  • 绘画万岁!

    这个秋天德国首都的最大艺术事件是柏林艺术周,而在这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不断被宣称已经死亡的绘画这一传统媒介——以至于“绘画已死”这一措辞毫无意义,因为只要你观察一下当下艺术品生产和艺术市场的现状就会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但绘画就是因为市场上的成功和大众的认可而更容易受到学术界的批判,比如年代错乱或者腐败。拥护者往往过于敏感地意识到这种敌意,迅速展开反抗,试图证明绘画仍然生机勃勃。而围绕着绘画的争论始终伴随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关于斗争与胜利的词汇(参看萨奇画廊2005年的展览)。因此在今年这个野心勃勃的艺术项目上,为了能提升柏林作为艺术之都的显要地位,柏林市政府和几个艺术机构合作,把焦点放在绘画上,以“绘画万岁!”(Painting Forever! )为显眼的标题——像是一个既乐观又绝望的战斗口号。

    这一庞大的艺术项目涵盖了四个不同的展览,从鼎鼎有名的国家美术馆到柏林双年展所在地——KW当代艺术研究所。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国家美术馆的四人展“JackQueenKingAce”(丁圈凯尖),四位德国明星画家迈克尔•孔泽 (Michael Kunze)、马丁•埃德 (Martin Eder)、安塞姆•雷尔 (Anselm Reyle) 和托马斯•史毕兹 (Thomas Scheibitz)的作品在密斯凡德罗的玻璃房里分别放在四个开放的空间展出。尽管策展人选择了过去15年中的作品,但展出的代表作却始终清楚带着成熟而既定的风格。

  • 发电站:“12345678”

    从1970年成立以来,“发电站"( Kraftwerk)作为电子乐的鼻祖在过去40年里对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2345678”是他们在柏林Sprueth Magers画廊的最新展览,这也是继MoMA和Tate Modern的现场表演后,“发电站”第一次在画廊进行的展览,展出一组3D三频录像声音装置。

    展览的标题来自发电站2009年发布的“Katalog / The Catalogue”——这是从1974年到2003年八张专辑的合集。他们从每张专辑中各取出一首主题曲,用三频录像的方式投射在画廊底楼展厅的大墙上,循环放映从《1.高速公路》( Autobahn,1974)到 《8.环法自行车赛》(Tour de France,2003)这8件作品。每一件作品本身是歌曲的音乐录影带, 但同时因为三频投影的巨大尺寸,通过画廊展厅的环境达到了一种辉煌的电影效果。

    8件作品的视频部分有的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修改,有的则是重新制作。虽然同样加上了3D效果,但“发电站”不是乔治•卢卡斯,所以这里没有眼花缭乱的光剑,只有简练的包豪斯美学。

    比如作品3《环欧列车》(Trans Euro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