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 刘虹:浪子归

    “浪子归”中的整组画,是以1949年摄制的电影《中华儿女》为蓝本而创作。 作品线条粗砺,笔触凌厉,色彩分明,以再现电影镜头的画面再现了八女投江的悲壮故事。 出生在长春的刘虹,八十年代初赴美,在海外举行过多场展览。“浪子归”是其赴美回京后举办的首场个展,题目在此产生了双重寓意。在异国笔耕不辍的她,素材来源却常常是对中国历史的回忆和反思。与其说是对国家历史的念念不忘,不如说心头萦绕的是中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只是这种乡愁因创作者成长年代的特殊,转化成了一幕幕不是那么诗意的历史图景。

    在这个概念先行的时代,刘虹的这组画显得朴拙,老实, 但却恢复了油画最原初的魅力。 作者将黑白影片转化为彩色画,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充满想像的勾勒。如双联画《这是最后的斗争#2》中,两位女战士旁,是以黑色为底仰天挥翅的鹤;而六联画《乌斯浑河,2008》中,在战士的画像之间,是河底游动的鱼。画的题目,大多以《国际歌》中的某句歌词为名,如‘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这是最后的斗争’等。在人类为自己争取乌托邦的同时,女性也在为自身争取着自己的乌托邦,尽管这个过程是格外地艰难。乱世中的女性,面对的不仅是个人生活的不幸,还要承受失去家园的悲苦。画面上的她们,目光坚定,表情肃穆,却传递给观者一种大恸无声的气息。

    展览空间的一角,回放的是影片中八女投江之前的场面。因年代的久远,影像看起来已有些斑驳不清了,但清晰的却是女战士投江前的庄严宣誓:“绝对服从党的命令,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