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指导
电影在其早期发展阶段,并不特别关注情节的写实描绘,而是着重于编剧、导演、摄影师和制作人借助各种手段,通过运动图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戏剧性——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称之为“引起感官愉悦的技巧”(sensuous artifice)——作为这些电影的基础,其任务不是在银幕上重现真实,而是巧妙地阐明心理。阴影与强光、反复出现的物件、长镜头、静态镜头、富有表现力的表演和引人注目(但不一定要多漂亮)的面孔,都在观众的脑海中烙印下画面。但当电影语言随着技术的进步而相应演变,电影和戏剧之间的区别也随之变大,并且很快就被普遍认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艺术门类。
然而,这并不妨碍很多电影人对戏剧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并设想如何有说服力地将这些思考投入银幕。沃纳·施罗德(Werner Schroeter)和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在后现代戏剧的考验中锻造出他们的实验电影,而最近,亦有像王沛智(Patrick Wang,《面包工厂》[A Bread Factory])、约瑟芬·戴克(Josephine Decker,《玛德琳的玛德琳》[Madeline’s Madeline])、马蒂亚斯·皮涅罗(Matías Piñeiro,《维奥拉》[Viola])这样的独立导演,采用“戏中戏”(play-within-a-film)的手法,挑战生活与舞台之间的界限。日本导演滨口龙介(Ryûs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