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施纳贝尔作品展
正当朱利安·施纳贝尔刚刚就《潜水钟与蝴蝶》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享誉全球时,其回顾展也正声色沸腾地在上海开幕。善忘的人们或许还记得这位在80年代轻易窜红的美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明星,记得那些拍卖价格一夜爆涨的画作,以及那些对这个名字曾经趋之若骛的在Mary Boone画廊的收藏家们。
“碟画”是使施纳贝尔声名鹊起的资本:他试图把一种日常生活的特殊体验带到画作当中,并且成功了。碟子破碎后的不安或者对猝然摔碎一大摞碟子的暗自渴望,诸如此类错综复杂的情绪是他早期作为洗碗工的最司空见惯的潜意识,而这一特殊的个人体验被转移到画布上,便成就了如此景象:无数参差不齐的碎碟片打破了画面的整齐,碟子质地的硬且光滑与碎片本身暗示的支离破碎杂糅成难以言喻的忐忑情感,传递给画前观者。然而当观者正欲转身抬眼之际,那些隐藏在碎片中的画像这才缓慢呈现完毕并凸显其意义。从“碟画”开始,在画布上加入拾来的、用过的旧物便成为施纳贝尔创作观念的核心。
使朱利安·施纳贝尔如此成功的不仅仅是其多层次地对新材质、新技法的可能性试验,也不仅仅是美国艺术界毫不示弱地推出本土“新表现主义”,以对峙于雄心勃勃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归根结底,还在于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