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霞

  • 第17届悉尼双年展:距离美/危机/求存之歌

    由大卫 • 艾略特(David Elliott)掌舵的第17届悉尼双年展强调面对文化空间的日渐广阔与多样性,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应抛开成见重新选择以求安度时艰。本届双年展尝试“把来自不同文化的作品集结在平等的当代艺术竞技场。文化不分主次。”——这同时也是艾略特站在西方彼岸风雨飘摇之中的妥协式的求存之道。因此,在遭遇全球性次贷危机、岌岌可危的气候暖化、种族冲突、资源掠夺、饥荒等丞待解决的问题后,以及面对艺术双年展体制的日渐式微,艾略特带着些许穷途末路的哀伤提出主题:距离美——危机中的求存之歌。“距离”两字恰如其分地点出了英联邦中澳洲地理和历史位置距离“中心”之遥远,同时也暗指人与人之间、不同种族、不同观点、不同视角之间的心智和文化间距。艾略特为哈利 • 史密斯(Harry Smith)收集的北美土著民歌所触动,结合澳洲特殊的土著、殖民和移民文化,在标志着西方现代精神的启蒙运动崩塌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间歇性瘫痪的一片哀声中,试图领悟新的观看和体验世界的可能性和机遇。而这新的机遇与可能,是日渐失去霸权的西方必须直面的关于自身的衰退,并学会与其他文化共享其昔日侵占的文化空间。

    美国艺术家保罗 • 麦卡锡(Paul McCarthy) 在

  • 别处的边界

    为期3年、旨在探讨族群在多元文化中改变并重构身份认同的《别处的边界》(Edge of Elsewhere),由悉尼Campbelltown艺术中心、悉尼大学亚洲艺术与考古中心和4A亚洲当代艺术中心联袂策划,雄心勃勃地向业界展示:在西方眼中充满异域情调的亚洲当代文化恰恰因其族群间频繁的文化交融与互动,极可能将是未来文化之开端。

    展览撇开只图单向经验而忽视文化互动的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把观众引向由人类学家费南杜.奥狄兹(Fernando Ortiz)提出的文化互化(transculturation)。文化互化关注的是文化互动重构而成的原创独立的新型文化现象。有日本和萨摩亚人血统的新西兰艺术家木原重幸(Shigeyuki Kihara),便是热衷于讨论文化间互动的诸多可能性的艺术家之一,其最新行为作品《对话》把来自不同文化的舞蹈或音乐团体召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后同时在公共空间演出。澳洲土著艺术家理查.贝尔(Richard Bell)的录像作品《烂英语》则讽刺了白人满嘴尊重土著文化、试图左右逢源,一旦提及土地归属问题就左支右绌的窘态。其作品揭发难堪的现实:假意屈尊认同土著文化而无法直面曾经的种族清洗问题必将是澳洲多文化并存融合的重大阻碍。中国艺术家汪建伟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化的可能性:展厅正中间硕大的工业机器与模仿人民币纸钞上工农兵形象的摄影,和一段无声的讲叙围墙内外人的生活、斗争到围墙崩裂爆炸的影片,此三者看似与艰深晦涩的主题“人质”无关;实际上,艺术家却是在阐述人作为个体被文化、知识或历史“系统”所“劫持”,正如卡夫卡《审判》里阴魂一般无孔不入的庞大而无形的国家机器。“人质”的装置、影片和摄影组成的现场,成了各种关系交错之处,赋予它们互生意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