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诗学
艺术家郭鸿蔚在其位于黑桥艺术区的空间“分泌场”策划的展览“乡村诗学”,将审视那些工作室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艺术家们的创作与他们所处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社会公用性的角度回归到艺术家自身直觉,每一件参展作品都试图探讨日常与艺术的界限。展览题目“乡村诗学”(Rural Poetics)让人联想到了鲍里斯·格洛伊斯在《走向公众》(Boris Groys, Going Public) 一书中所提及的美学到诗学的转变。在格洛伊斯看来,艺术家是美学经验的提供者和制造者, 而当代艺术应该从诗学,即制作者的角度给予分析。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艺术品被视为一种存在现实的折射,艺术品的制造是在一种真实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但是艺术不能完全被解释为一种“真实”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化身,因为它所关联与凸显的环境本身也是人造的。而相对于这个展览,人造环境不仅包括策展人观察到的黑桥近年来被忽视的变化,还体现在“乡村”这一复杂的政治与社会现象中。而当代艺术的制作与生产,如格洛伊斯所说,不能单一归类为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分支,那么它与所在环境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同样不能用一些表象的演绎来界定。
梁远苇和谢墨凛的抽象绘画分别重叠在黑桥周边景象的喷绘图案上,从直观的角度上讲,或许观者会试图从作品的颜色或文理上寻求某种它们与所在背景间的逻辑关系。但是了解这两位艺术家创作线索的观者同样清楚两者间的格格不入,就如同我们无法借用纽约纺织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