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珀森斯科艺术的公共性
夏洛特•珀森斯科(Charlotte Posenenske)是一面让我们自省的镜子。在1968年5月——正是60年代的革命热潮达到其顶峰之时——一位37岁的西德艺术家形容了她试图使艺术活动与政治信仰协调起来的不懈努力:“我发现我很难接受艺术不能帮助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的说法。”她在瑞士的《艺术国际》(Art International)中这样写道。一年半之后,她又发表了一个更为鲜明的言论,尖锐地否定为西德的比勒菲尔德公共住房建设做艺术方案的提议:“每项投资都超出了(租赁者)最基本的实际需求,但这仅仅是为了不去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她在法兰克福一本重要,但却鲜为人知的文化杂志《利己主义者》(Egolst)中如此写道:
这就是为什么投入高达38000马克的资金……只是为了建造一个喷泉池或者雕塑。艺术——已经不再仅仅被看成是有用的东西——给了投资者一个很好的回报。(艺术)是为了让人们相信这些兔子洞已经完全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并且现在还能添置些漂亮的东西。艺术被用来装点这些贫民窟的未来……艺术成为了借口。
从以上那些贬低艺术的话语可见,珀森斯科对于艺术的信念已经完全倒塌了。事实上,她已经退出了:退出艺术市场,退出对于艺术的关注和讨论,退出法兰克福艺术圈的社会化,甚至退出了她与建筑家Paul Friedrich 珀森斯科的婚姻。她已经开始攻读社会学的硕士学位,并且将余生精力都用于研究和改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