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萱

  • 家物事

    “待客之道”是“家物事”一展的核心概念与问题意识。策展人、艺术家与美术馆共建出了一个充满邀请意味的临时性场域,观众则被设定为受款待的对象,在不同形态的空间中体验及思考相异的待客之道。整个展区涵盖了美术馆及散落在校园北侧居民区内的几栋独立屋舍,在此活动过人与物的痕迹亦构成了展览情境的一部分。

    作为客厅的空间以轻柔的米灰色为基调,其内放置了四件博物馆典藏作品、数本参展艺术家的出版品,以及策展人制作的在地文史研究手册。策展人邹婷将展览称之为“一场发生在艺术空间的聚落与实践”。主展场的入口处摆放了一本交换笔记,内容为美术馆所位处的板桥区浮洲一带过往文献与图像资料汇编而成的研究档案,以及邹婷发起的交换日记:在展览开幕前半年,这本日记便在五组参展艺术家手中流转了两轮,彼此透过书册交流,也借此反映浮洲的历史。杨季涓以装置作品《黑色沙丘》衔接了客厅与陈列《交换笔记》两空间的叙事,黑色的沙堆拟态了时常淹水的浮州地貌,其中露出艺术家以陶土捏制的各种物件残片,无论是碗盘、一次性筷子还是烟蒂,都让人联想其过往生活的遗存和空间纹理的变迁,记忆如何被埋藏,又如何在下一次的翻动中隐隐显现。

    走向校园北侧的艺术聚落途中,会经过体现出不同时间与使用方式的场域:宿舍、家屋、聚落、客厅、废墟、艺术空间。开幕当晚是展期间唯一在夜间开放参观的一天,接近傍晚时,生活感越加明显,食物烹煮的气味、电视声与展场的灯光声响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