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
家物事
有章艺术博物馆
新北市板桥區大观路一段59号
2021.03.19 - 2021.05.15
“待客之道”是“家物事”一展的核心概念与问题意识。策展人、艺术家与美术馆共建出了一个充满邀请意味的临时性场域,观众则被设定为受款待的对象,在不同形态的空间中体验及思考相异的待客之道。整个展区涵盖了美术馆及散落在校园北侧居民区内的几栋独立屋舍,在此活动过人与物的痕迹亦构成了展览情境的一部分。
作为客厅的空间以轻柔的米灰色为基调,其内放置了四件博物馆典藏作品、数本参展艺术家的出版品,以及策展人制作的在地文史研究手册。策展人邹婷将展览称之为“一场发生在艺术空间的聚落与实践”。主展场的入口处摆放了一本交换笔记,内容为美术馆所位处的板桥区浮洲一带过往文献与图像资料汇编而成的研究档案,以及邹婷发起的交换日记:在展览开幕前半年,这本日记便在五组参展艺术家手中流转了两轮,彼此透过书册交流,也借此反映浮洲的历史。杨季涓以装置作品《黑色沙丘》衔接了客厅与陈列《交换笔记》两空间的叙事,黑色的沙堆拟态了时常淹水的浮州地貌,其中露出艺术家以陶土捏制的各种物件残片,无论是碗盘、一次性筷子还是烟蒂,都让人联想其过往生活的遗存和空间纹理的变迁,记忆如何被埋藏,又如何在下一次的翻动中隐隐显现。
走向校园北侧的艺术聚落途中,会经过体现出不同时间与使用方式的场域:宿舍、家屋、聚落、客厅、废墟、艺术空间。开幕当晚是展期间唯一在夜间开放参观的一天,接近傍晚时,生活感越加明显,食物烹煮的气味、电视声与展场的灯光声响混杂在一起。声音也传进了杨季涓另一件限地作品《我是一间小房子》中,小屋中缠绕的音源设备线如同房屋的血脉,霉味、湿气与壁癌混合着拟人化小屋所发出的呵欠、叹息、呼吸,具象化了一座空间的气息。比邻的是李杰《安静地荒谬》,穿透百叶窗的日光下投影光束闪烁,墙上手绘的不知名男性头像、看似低度干涉原空间的投影与物件,反倒让人更加意识到叠藏在空间中的细节。而区秀诒和陈侑汝两人在《亡魂梦》中,延续了过往创作中拆解叙事的语汇和组构方法,将二层楼空间调度成精神史的叙事后台,透过各式讯息的铺排,如剧场般地重组了一个叠合多方叙事语境的感知空间。
此外还有两组作品通过对材料的调动来讨论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刘千玮以档案化方式命名的《实心工具_1》将实体空间转换成近似3D建模软体的虚拟介面,由鹰架搭建的平台乘载着材质各异的球体。平台刻意保持着与展场建筑体的距离,让物质与家屋的关系在具游戏性的概念化过程下相互碰撞并重新被审视。循着灯下大量的蟋蟀“尸体”攀上楼梯,刘玗和吴思嵚将《喂食秀》的空间化做爬虫饲育箱,空间内幽暗昏黄,地板和部分墙面被处理成了沙漠般色泽但实则坚硬的质地。环视四周,可以发现蒸气加湿喷泉和紫色爬虫饲育灯光,空间中央隆起的类似风化山石前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从网络收集来的动物喂食视频片段,着迷地观看片刻后不禁让人突然意识到,整个空间中被喂养的对象或许正是被邀请进入的自己。
当参观者行走在这片艺术聚落,凭借展览的橘色旗帜辨认出哪间是展间、哪栋是家屋时,“家物事”实践了透过展览将“复式”的历史脉络摊开的任务,其中关于家、物、事不同面向的讨论,具体而微地展示了埋藏在黑色沙堆里的记忆政治与历史时空,以及一如“家务事”般既日常又抽象的张力。
文/ 王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