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桑切兹 | Michael Sanchez

  • 潘多拉的黑盒子: 品位的算法

    1969年,丹·格拉海姆(Dan Graham)完成了《喜欢》(Likes),这是一个“计算机星座约会服务”,预言了在不久的未来,将通过运用计算机系统,以星座、外貌和情感需求为条件,为人们提供在线约会服务。这个程序通过报纸广告,根据已有的成功或失败率,甚至能将用户的反馈表现出来。1972年,洛杉矶的画家约书亚·扬(Joshua Young),向地方的艺术家发放了一些问卷,让他们问问合作伙伴,喜欢展出什么样的作品。系统利用他们的反馈产生一系列的群展,统称为“市场街方案”,这样,就将社交网络变成了当代评论者所称为的“群聚”。

    Art.sy网站预计2012年1月上线,但截至本文完成时(2月初)依然在建设中,尚未对公众进行开放,作为艺术品的搜索机器和过滤器,Art.sy的发布预示着将这两个轨道交叉的终结。Art.sy并没有将试用版的访问面向媒体人员,而是以公司自己的PR团队,其他的文章和对Art.sy员工的采访为后备,对网站在纽约的公开办公室的当前形势进行简短评点,对于出现的重要技术进行浅显的解读。当用户搜索一个他/她所“喜欢的”(用格拉海姆的语言性的术语而言)艺术家和作品时, 相关的系统就会产生出一组推荐的图片,有博物馆的经典,也有在画廊出售的当代作品。

  • 2011: 艺术与传播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后XX”的时代吗?目前大家心照不宣的一条共识似乎是,跟进入2000年后的第一个十年比起来,最近几年相当于一个停顿期——说得好听点就是等待期,类似70年代初跟60年代的关系,或者90年代初跟80年代的关系。然而,上述两段历史时期并非一片沉寂,相反,话语和技术领域在这些时期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样,大批技术革新在过去几年涌现,这些创新成果重塑了艺术生产与流通的条件。尽管该现象在起始阶段并未引起注意,但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标志着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条件均已成熟,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图像即将从中诞生。

    上述技术和艺术领域的变化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感知,而且这种延迟往往是双向的。比如,今天在iPhone禅味十足的简洁设计里处处可见现代主义的形式和风格。但反过来,2007年左右进入市场的某些技术也需要等上好几年后才会在当代艺术领域显示出影响。而且这类影响通常并非孤立,而是系统性的。的确,与其追究一项技术什么时候第一次被人使用,考察用户人数什么时候超过一定规模显得更加重要。2011年,iPhone的市场急速扩张,就连在艺术界内,iPhone用户也迅速增多。加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全面登场,消费者第一次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查看高清图像。

    因此,决定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就不是互联网的出现(尽管最近有很多关于艺术家如何应对上述整体状况的讨论),而是两种更具体的发展势头:互联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