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伊宁

  • 书评 BOOKS 2016.11.28

    重写的起源

    摄影所需的化学和镜学原理在1725年左右便已经成熟,为何摄影术在百年后才被宣布诞生? 在巴钦看来,摄影的诞生并不是个人奇思妙想的结果,而是伴随着1800年前后欧洲历史和文化发生的一场彻底转变才得以出现的——摄影的发明既与其概念、隐喻的产生相一致,也同其技术相吻合。

    二十年前,当学界还时不时陷入摄影发明者之争时,新西兰艺术史学者杰弗里·巴钦(Geoffrey Batchen)针对摄影史和理论的学术成果《热切的渴望:摄影概念的诞生》(Burning with Desire: The Conception of Photography)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付梓。在针对大量与早期摄影实践及文化有关的材料进行研究之后,巴钦运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谱系学以及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构主义所提供的历史批判模式,提出了一种用后现代主义探讨摄影的方法,试图重写传统意义上关于摄影概念起源的历史。

    本书的写作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年轻的巴钦还是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罗宾斯坦独立研究项目的研究生。时值后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其追随者试图为艺术在哲学或政治方面提供新的阐释契机。巴钦一方面从如罗恩·克拉克(Ron Clark)、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等艺术史家与学者处获得启发,对摄影的政治性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则受到活跃在西方摄影批评领域的理论和艺术家,如约翰·塔格(John

  • 山上的雅努斯&瓦莱:日常图景

    朱岚清“山上的雅努斯”& 苏杰浩“瓦莱:日常图景”双个展是两位摄影师于瑞士驻地的成果展示,此次驻地计划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瑞士FDDM基金会合作的特别项目,关注山区生态、经济、文化等议题,受邀参加驻地的两人分别从个人擅长的研究和实践切入,试图对自然概念进行再审视和再评价,借此展开针对自然的本质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讨论。

    朱岚清的创作直指被人类征服的阿尔卑斯山作为现代娱乐消费场域的状况。从浪漫主义时期起,传统风景画中的人物透过对阿尔卑斯山或山区景色的凝视表达一种灵魂上升的感觉,但朱岚清所拍摄的《山上的雅努斯》(2016)则把焦点放在人类在山区的消费行为对风景造成的影响。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中沿袭了她所擅长的非线性叙事策略,尝试通过由摄影、档案和录像等多重文本架构起五部分内容,呈现一处介于未知、危险、野性的高山与被看作“欧洲游乐场”的阿尔卑斯山之间的中间地带。展览中的五部分在结构上层层递进,包含了人类对山的征服、对风景的观看与被观看、自然力量和人类景观的对峙,以及山区消费文化等。总体来说,《山上的雅努斯》具有较为明确的方向,但遗憾的是图像的探索只停留在人类活动起作用的表面,如滑雪板在山间留下的细密划痕、雪地上插着的标杆以及人类在野性的山间强行开采的道路,没有能够进一步挖掘滑雪运动对阿尔卑斯生态所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在观看档案与图片的并置结构时,观众的视线很难在摄影师营造的混合知识空间中找到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