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为期三天的“abC艺术书展·北京站”(art book in China)于2018年6月29日至7月1日在木木美术馆举办。第三届abC从公开招募到的165份参展申请中遴选128位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与创作者。当这一串数字所代表的内容实体陈列在书展现场时,你还是会对体量庞大却相对未知、地下、独立的艺术书出版生态感到震撼。
一层的主展厅集中呈现了出版方、书店、艺术家、Zine创作者带来的艺术书。我拿起的第一本小册子是“吃的”(ReallyWant)印制的《我家就在大梅沙》,艺术家受邀回应去年“深港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场的“村市(是)厨房”策展主题。她们在大梅沙城中村驻地两个月后,出版了一期食物人文特刊,图文并茂地讲述寻常百姓家的衣食住行。“丝瓜集团”(Sponge Gourd Collective)的研究同样基于社区——《人民广场》系列期刊以摄影与田野调查的方式分别记录城市化进程中的场店村、簋街、鼓楼胡同。生活和工作在东京、莱比锡、巴黎三地的艺术家Tamami Iinuma则从技术的层面讲解了德国“Lubok Verlag”出版社发行的艺术家书,其出版物运用的是独特的麻胶版画工艺。展位上有一块橡皮版,可以演示如何通过纯手工刻制浮雕图案。
逛书展相较于在“微店”、“淘宝”等电商消费的好处是买家能够直观体验不基于平面的创作。曾获得“The One Show”、“Red Dot”(红点)等重要奖项的“PAY2PLAY”工作室的出版物《The Woman on the Roof》的灵感源于设计师孙晓曦观察一个陌生女人在夏日爬上屋顶晒日光浴的情景,观众需要亲手掀开未裁的书页才能完整观看内部印刷的偷拍照片;他设计的左小祖咒的谈话录《扯皮》则是用一张白纸黑字的访谈稿印刷物封裹,撕扯外包装的动作开启艺术家扯皮内容。斯洛文尼亚艺术家Matjaž Tančič的摄影集《3DPRK》包含他通过立体摄影的手法拍摄的朝鲜人民的日常肖像,在“假杂志”的摊位上,你可以把照片插入随书附带的立体眼镜还原三维的观看方式。“S/ash”则用衣架悬挂了一条《裤杂志》(Zine Pants),刊物的内容印在风衣面料上。裤子可以折叠为一本书的大小,展开后左右裤腿分别呈现发生在米兰、纽约的观念艺术与时尚跨界叙事。如果你穿戴它时把拉链全部拉开,还能拥有一条拉风的拖地长裤。展厅中极具淘货氛围的是“展销场”(Display Distribute)用若干马扎、红白蓝尼龙布铺设的地摊。“二手山寨”系列收录了不同读者批注过的文化研究书目的影印版,以批判的角度“支持”盗版事业。在常规的艺术家书售卖场所之外,abC把木木美术馆最矮因而也更具私密感的空间设置为“纹身时间”工作坊区域。观众可预约手针吕 (XDIED)、巨巨(JoJo)、艮土好高(kando sogow)为自己纹身。
二层的展出空间规划得同样琳琅满目。“关注单元”是由博客和中德艺术书展组织者“Doooogs”与独立杂志艺术节“Indiecon”联合策划 “杂志俱乐部”(Mag Club),聚焦独立杂志。“Doooogs”的负责人一只介绍了来自德国的出版社如何通过理性思维构建信息库,从而分析杂志的定位与走向。长桌上陈列着仅供展示而非售卖的每一期《fukt》年刊,说明这本杂志从开始实验、不断调整开本与材质,直到设计框架固定下来的过程。“特别呈现”带来了三个项目,其中,由西五艺术中心与杨画廊联合发起的“桌面艺术博览会”(Desktop Art Fair)呈现了多个画廊合作艺术家的个人项目。西五的负责人周翊聊到,桌面和椅子象征联合办公室与临时性(pop-up)的商议。由这样一组家具构建艺术家、画廊、观众相互讨论项目的空间,试图让创作始终介于完成品和方案之间。画廊对面的艺术机构则带来优质的展览画册。中间美术馆新鲜出炉的《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在跟随展览逻辑的三个章节中,融入基于策展人与艺术家感性交往的回溯文本,以及围绕展览提供的特殊现象或物件进行的深入研究;激发研究所(IFP)根据研讨会整理的出版物《土地、导灵、科学与政治》参与了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可免费下载电子版。走廊尽头设置有“综合代管区”,联合呈现了杂志社、独立空间、艺术家创作的出版物,其中“山河跳!”的手写告示尤为醒目,“凡选购塔罗牌赠送远程占卜一次”。爬至三层的阁楼,访问“重构伊朗”单元的观众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伊朗离散艺术家在欧美的工作室。
书展里里外外都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户外近40℃的气温居高不下,排队观众的长龙从美术馆的正门拐到侧门。室内接踵而至的观众把展厅堵得水泄不通,空调、电扇的制冷效果完败爆棚人气。在书展参观不到一个小时,许多摊位上的热销书已经宣告“售罄”。书展期间abC还组织了多场对谈。abC艺术书展的品牌总监赵梦莎主持的“生气的编辑”邀请了《艺术界》资深编辑赖非、《艺术世界》资深编辑栾志超和《燃点》主编何思衍分享工作中无法容忍的问题,如权力关系不对等造成的审查,作者的欠稿,严肃评论与一味追求点击率写作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把编辑文本当作产品进行适当的营销等等。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举行的“书作为展览,书作为文献——艺术机构的出版物”由播客“艺术有读”发起人刘亦嫄主持,邀请了UCCA研究部总监赖柏圣(Patrick Rhine)、泰康空间艺术副总监苏文祥和木木美术馆展览部副总监朱文琪参与谈话。苏文祥通过《展览》、《中国非营利艺术机构》、《白求恩》等出版物介绍泰康空间如何让出版物成为与展览平行的反思空间;朱文琪设计的《无辜》为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个展同名画册是木木美术馆发行的第一本出版物,读者为了获得内容,需要像看似失控的艺术家般撕书,这种参与性延伸了观众对展览的理解;赖柏圣带来的UCCA的展览画册《劳森伯格在中国》的双向装订方式(竖看文献、横看作品)则是为观看增添了触感。
纸今在空白空间策划的“on paper 2”所展出的艺术家书大多令人爱不释手。刘辛夷的《极目时刻》(2018)根据82版中国宪法重新装订成袖珍版的艺术家行为,远距离回望修宪作为公共事件,也意外勾起法律考生制作小抄的回忆。蒲英玮在画廊洗手间外铺设的空白《新界杂志》如同地砖般视觉化法国申请住房补助的最低居住面积。钟云舒借用磁力皮的重量与吸力让观众强化体验翻阅《地图》(2018)所需投入的体力,而她的另一件作品《断章取义》(2018)由保密纸组成,撕开可揭晓艺术家想读之书的书名。蒋志仅保留书脊的《窄书》(2018)令读者手握信息遗留物,猜想被切除的敏感内容。无论是abC,还是空白空间,今夏艺术(家)书展呈现的出版物以及相关活动都共同探讨了艺术书可触的观念、美学与物质性。
文/ 缪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