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来”以及“见”的罗列

象山艺术公社. 摄影:刘畑.

去杭州前在网上搜索象山艺术公社,俯瞰图上显示是密集连绵的结构,黑白两色,外墙上有窄小的门窗,一晃眼以为是新建的高级监狱,再三确认后才知道果真就是象山艺术公社了。后来从主办方了解到,这处紧邻国美象山校区的“艺术公社”是西湖区政府的项目,设计建造由国美建筑艺术学院李凯生的团队负责,是对占地540亩的一处村落农居在原址上进行的改建工程,据说也保留了原有的形态和肌理。刚刚落成的建筑在商户、企业和工作室进驻前的“空档期”适逢今年的国美毕业季,于是学生们以及受邀艺术家和项目得以临时性地“占领”了这一空间,也让许江院长提议的这次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得已具备如此规模。“其实直到现在(艺术公社这里)还都是一个未完成的、毛坯的状态,马丁戈雅生意的‘毛坯赛博’那个场子真是很契合这次项目的状态,很放松,很临时。半个月前很多门窗基础设施都还没有,这一周我们策划团队中还有人一直专门在负责和电路等等相关的基础设施问题。”作为这次活动主要策划人之一的刘畑说。

艺术周的八人策划团队中有些是国美在读的研究生,很多人是第一次策划展览。策划团队在这次活动的结构中被称为“初始NPC”,借用的是电脑游戏中“非玩家控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的概念,有意内化整个青艺周的游戏情景设置。实际上,此处“初始NPC”扮演的更像是“启动”者的角色,要“触发”活动中其他被称为“NPC”的组织者、参与者、现场表演者,以及作品和项目。穿梭于象山艺术公社迷宫般的区域和路径中,在似乎无规律串联起或隔断开的楼和楼以及层与层之间对着手机上的地图找标号是个完全看缘分的工作,当你放弃寻找,随意晃荡时,反而会突然间碰到某个“寻而不得”的展场。这个处处相连却又十分开放的建筑群,下雨的时候室外几乎无处避雨。虽然比较难以看出建筑设计与据说是其设计蓝本的宋画《溪山清远图》之间究竟有何关系,不过本届青艺周的“游戏”主题倒是在这样的空间体验中得到了特别凸显。透过配合展览的手机应用“NPC大游戏”,或是扫描散落园区的二维码还可以看到飘浮在四处的AR增强现实,在黑白灰的建筑背景下炫目的色彩反而让“增强现实”的“非现实”感和错位感显得更强。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开放媒体系主任姚大钧在“黑镜(第八季)”现场.

“游戏,科幻,公社”的主题概念放在一起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游戏的人”(Homo Ludens)以及情境主义,也似乎尤其体现出想要将“游戏”放在更广义的语境和历史背景下讨论的意图,同时也将“科幻”放在历史的与当下的,而非仅仅是未来的与虚构的视角下来看。在象山的美院校区和公社的几日,感觉眼前却还是更多的弥散着形式感的声光电,以及蒸汽波和故障艺术(glitch art)式的视觉和色彩,像是手机屏幕里的AR增强现实在空气中向着各个空间里“扩散”了,也有点儿像是开放媒体系的“黑镜(第八季)”展览里的VR,延时感应互动,激光和干冰透过被系主任姚大钧称为“傅柯墙”的镜面墙反射“溢出”了——即便园区入口处有一整个被称为“黑白街”的区域聚集着全黑白的展览:《百年孤独》黑白版画展,“过去式未来”黑白影像展,黑白摄影展,水墨展,“小黑泥”展等等,甚至往高地的入口处还有一位穿着黑白服装在地上下黑白子的棋手。

青艺周开幕式现场.

开幕夜在大草坪上的演出人山人海,挤在人群中几乎看不到舞台,感觉似乎自己酒店房间的窗户才是最佳的观看地点——前一晚刚刚抵达时就一眼望到窗外马路对面大草坪上的全景,还能看到排演时的激光柱打在山腰上。高士明白天时还感慨说:“昨晚排演打激光的时候我们还觉得效果实在太差了,都怪这边的空气质量太好了,如果是在北京,效果一定很好。”不过当夜晚的“24帧”项目需要在象山社区内部分房子的窗户处用透明的影像膜投影出室内外皆可观看的影像时,能见度就变得很有利了。在人群中听领导漫长的讲话时我几度想要离开回园区里面去夜游一下,但听说有个蒋竹韵的项目就决定留下看完再走,一直到对着节目单发现只剩下最后一个服装设计学院的T台秀节目时才发现自己想错了。晚上在李明的工作室碰到蒋竹韵时一问,原来舞台是他做的。

整个象山最好找的大概就是“高地论坛”的场地了,只要朝着地势最高的方向一直走就是了。首日的“游戏的游戏”论坛云集了业界的游戏开发者、设计者、制作人。下午的panel虽然由艺术家劳家辉和张文心开启,但随后一直持续到傍晚的嘉宾发言和讨论都集中在电脑游戏以及VR等的研发与技术层面的问题,以至于讨论“元游戏”,“用游戏来反对游戏”的张文心当晚笑称自己像是来踢馆的。之后高地还会有持续几日的科幻论坛与科幻写作松,不过由于行程的关系无缘留在杭州参与了。

长征计划的陈玺安和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在“胡小道词典”展示现场.

长征计划重访十年前“胡志明小道”项目的“胡小道词典”会场大概是整个象山公社里最热的屋子之一了:屋顶的三层,阳光透过大面积的窗户直射下来,也没有装空调,墙壁上贴满了错落的招贴,红黑的色调显得有“科幻”感,上面的文字基本是一些从原始文本截取出来的开放式词句或是问句,对于接下来十天这里陆续会进行的讨论和夜聊来说,这大概会是个很好的背景板。不算小的空间被三张大桌“割据”,上面整齐排列着诸多等待被填满的透明文件夹,标签上是诸如“意识形态”、“作者”、“游牧”之类的索引词,也有些是具有辩证关系的词汇并置,诸如“个体性-普遍性”或是“社会价值-社会阐释-大众媒体”。

而最凉快的屋子大概要数不远处纪念中国美院科幻艺术协会十周年的“再生园冶”展场,大概是因为空间被布置得像太空舱一样严实,连入口都被设置成太空舱门的样式:据项目策划人于朕说,每两个小时的42分,会有三个宇航员从密闭的“太空舱”里出发,到园区里四处游走。在象山的第二日下午,耳边传来经过机械处理的甜腻童声,这是园区里的“NPC大广播”,断断续续可以听到“我的眼睛顿失光明”、“热病或是丢失的翅膀”、“胡言乱语”、“在神秘的影像中沉醉”、“我感觉自己纯粹是深渊的一部分”等只言片语,似乎是聂鲁达的《诗歌》?阴雨连绵中,广播突然切换成California Dreaming的音乐。当我正徘徊在一个似乎不通往任何楼层的中间地带时,一个穿着全套宇航服的人和我擦肩而过。

艺术家冯晨和ARTSHARD艺术碎片的李宁.

杭州的最后一个夜晚,在刚从日本新婚旅行回来的郭熙工作室里一面大铁墙(据说是耿建翌赠送)前喝着梅酒,想起白天时寻了想象力学实验室的展位许久,最后才发现实际上是已经绕着门口转了三圈儿,只因为从玻璃窗一晃眼看到里面在卖东西,错以为是旁边半露天市集在室内的延续版。今年青艺周题目“青春·观·世界”的英文版本“Veni, Vidi, We Young”是对凯撒的“我来,我见,我征服”的戏谑调侃。晚饭时冯晨招呼大家在一家名叫“萝莉与大叔”的汉堡店聚餐,李明和曹澍提起十年前他们还曾做过一个叫“青春在燃烧”的五十人大展,于是好奇地搜出了当年的海报和策展前言来:“‘青春’是一个矫情的文艺词汇,她频繁的出现率正同我们对其的陌生感成正比。它曾一度同理想主义、现代主义紧密相关,如今却伴随其他的宏大叙事一同离我们远去。(…)”一边听着不过才刚过三十的曹澍感慨“中年危机”,一边听李明讲他灵验到匪夷所思的梦,时间好像确实是一个环。

艺术家郭熙及友人,艺术家朱昶全和艺术家李明在郭熙工作室.

游戏自媒体频道Gamker攻壳创始人聂俊和青艺周“初始NPC”陈天琪.

艺术家谢明炫在展示他与强家栋为青艺周开发的“NPC大游戏”AR.

[[img:9]]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