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和“生活”凑在一起

从广州的赤岗菜市场二楼到北京永安里建外SOHO西区的地下一层,维他命空间(Vitamin Creative Space)给人的感觉总是大隐隐于市。对于习惯混迹于北京艺术圈的人来说,可能不屑于CBD这个以商业区域聚散来来突出主流的概念,因此位于CBD的建外SOHO就成了一个主流和边缘暧昧不清的地方。

左图:维他命主持人张巍(左)与朋友。右图:维他命主持人胡昉。

胡昉/张巍,维他命主持人,好比中国的Matthew/Amanda。因为汉语言文学出身,胡昉对文本、出版的兴趣使维他命也沾上了文艺气。维他命参加Frieze,做录像展映不奇怪,参加纽约书展就显得有些别具一格。11月8日,维他命在北京的Open Show以“店”的概念呈现,相比当天PKM、Boers-Li、麦勒三大画廊在蒙古餐厅里的联合狂欢,显得异常精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样是社交场,却大大剥落了觥筹交错的腐败气,甚至连参展艺术家都到场不多:段建宇正如他所绘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在外旅行;徐坦也继续在欧洲当着校长……真是除了艺术家少什么人都不少。这个可以被称为眼下北京最不随大流的圈子聚会。这没有主流的讨论话题——经济危机,没有可供媒体挖八卦的艺术大佬,更没有选择艺术圈固定聚会站亿多瑞……或许我们可以说,维他命始终就是边缘着的——这是个有趣的悖论:在中国有着最深厚积淀的消费社会里,广东的当代艺术一直处于既尴尬又暗自得意的境地:越被国内主流圈子边缘化,却越有被国际主流所接纳的机会。维他命的活动大多在国外——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范儿——往往将出版、视觉呈现等等形式结合起来,开放地去做一个项目。在人们朝着北京各个艺术圈子扎猛子的时候,上海急于修建自己的机场,广东艺术家则由侯瀚如的全球化理论引擎发动着广东快车奔向威尼斯奔向巴塞尔。

都说广东的艺术工作者太文艺,世事的点点滴滴都会去找一个说法,经过诠释后,看似平常的东西被点石成金,纳入了维他命的概念体系。这个说法准确与否不重要,胡昉/张巍非常努力地进行着跨界工作倒是真的。时尚圈、摄影圈、设计圈,做声音的、做媒体的……一个个都走了进来:
李振华,男,胖,外号Iphone王子,时不时会被圈内人在名字后缀上一句“很新媒体啊”。我要给他拍照时,他招呼曹斐:“过来过来,胖胖的人都过来拍照。”

左图:左起艺术家林美雅,曹斐和策展人李振华。右图:
艺术家王卫。

曹斐,女,当天到场的最大牌艺术家,Second Life里的Tracy,一手建立了RMB City。她捎带上家属林载春实际上是为当天人数上处于劣势的艺术家队伍补充了“兵源”。被她遮住的微胖的肚子代表着一个幸福的八卦——四个月大的Baby。RMB City会新添一个小居民吗?
颜峻,男,不辞辛苦地向每一个来的朋友介绍自己作品:让观众选择四根屋内管道的声音采样时间,他会将采集的声音灌成碟,卖给订购了的观众。
棉棉,女。任何Second Life的居民通过RMB City的艺术代理(Avatar: RMB Art Dealer Xue)都可向这位著名的作家定购情书。
姚嘉善(Pauline J.Yao),女。刚刚在UCCA发布了新书《生产模式-透视中国当代艺术(In Production Mode -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的她匆匆赶到。她和艺术家王卫在雍和宫附近的箭厂胡同里有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因为处于人口密集区域,和市井生活的互动就成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图:艺术家汤艺听《虫洞旅行纪念》中采集的管道声音。右图:声音艺术家颜峻

相比位于地下一层商铺的维他命北京空间,互动反倒不是主要的。这里既会是一个店,也是一个办公室,有讲座的时候,又会毫不客气地变为一个讲堂。胡昉说:“这个店的概念就好像一个持续N年的展览,这个时候也就不是展览了,而是一个不断往里添加或替换作品的空间”。张巍说:“你可以在里面买东西,但买得不舒服。”“特别当你知道买的是一个人的24小时的时候。”“店”的概念在作品出现之前就将这里的环境作品化了,作品必须得进入这个已经“着了色”的空间中。

万达广场附近的泰和草本工坊,一家香港私房菜,广式的精致一如店名。当晚Party饭局的桌子被拼成长长的一字,两两相对而食,显得紧凑和另类,在将外墙砖装入内厅的装饰风格烘托下,配上大伙的吃相,让人想到广东街头吃大排档的情境,凭添了几分野趣。

维他命空间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Vitamin Creative Space并不相信人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变化,相反,生活是人们推动和创造的结果。”

左图:张巍、颜峻及友人;右图:AAA的贺潇、评论家姚嘉善及艺术家刑丹文。摄影:刘鼎。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