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虽然是为A4美术馆成立15周年纪念及新馆开馆奔赴成都,但活动前一天上午,到成都的航班一落地,我便决定与同一班飞机上偶遇的格莱斯顿画廊的华沁蕊提前热身,两人带着行李直奔成都双年展“时间引力”和木木美术馆成都新馆落成首展——坂本龙一个展“一音 一時”。双年展庞大的体量(两百多位艺术家的近五百件作品被放到九大策展版块同时展出)让我这种游客型观众很难在短期内看完和消化,不过由此产生的焦虑刚好在坂本龙一的展览上得到了部分缓解。作为两年前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举办的展览“观音·听时”的延续,这次成都展览再度呈现这位今年年初刚刚过世的音乐家与其他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装置音乐”。《异步-沉溺》(2017,与高谷史郎合作)和《异步-空间脉动》(2017,与卅克柏岚合作)屏幕中的影像时而像素化、时而写实地再现了坂本龙一在纽约的工作空间,让艺术家以数字形态在场;而《异步-第一束光》(2017,与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合作)听/看上去像是在每一个人的梦境与每一段旅程中与他告别。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以时代地产赞助的广东时代美术馆和由华侨城集团赞助的OCAT馆群为代表,在经济大环境影响下,2010年代依托地产项目创立的“老牌”民营美术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这一点来看,2008年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创立的A4美术馆可谓是国内少数“逆风翻盘”的地产系民营美术馆之一,不仅存活下来,还在今年八月宣布“品牌升级”,从原来的美术馆变成美术馆集群,旗下包括A4美术馆、A4儿童馆、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以及A4:X艺术中心四个“品牌”。从麓湖生态城迁至麓镇山顶广场的A4新馆开馆展由日本艺术家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个展“灵韵之光”、成都双年展平行展“感知地理”以及“A4美术馆15周年文献展”三个展览组成。其中,“灵韵之光”由日本森美术馆高级顾问南条史生(Fumio Nanjo)与A4美术馆馆长孙莉联合策划。拥有自己的艺术咨询公司,组织策划过许多亚洲地区重要国际大展的南条不仅深谙在资本与艺术之间的斡旋之道,作为策展人也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此次大卷伸嗣个展对艺术家创作实践的梳理和呈现就很能体现其作风:每件作品都被给予了充分的空间,最大化作品本身给人带来的视觉愉悦的同时,也贴合了策展人为之赋予的抽象主题,关于光,关于存在,关于希望。具体而言,直径7.5米的环形装置《漂浮/临界之气·核·地/临界之气·核·天》在美术馆一楼1号展厅为观众提供了驻足观看或聚集交谈的场所。艺术家让恒定与变动的部件持续协作,通过机械运动在时间的流逝中创造新的记忆。顺着上下动线进入负一楼的镜面展厅,历时三周完成的场域特定岩彩作品《回响·无限》铺设于地面,漫步在玻璃走廊上的观众仿佛置身花海和云端。展厅出口长廊尽头播放的影片记录了作品的诞生过程,从侧面说明艺术家的实践基于易逝的物质变化,正如花开花落是循环往复的生命阶段。在当代艺术与全球化同步前进的乐观时代已经结束的今天,这种近乎天真的诗意与美感时不时让我有种时间倒流的错觉。
而时间刚好可以作为锚定另外两场开馆展的关键词。由在成都生活十余年的策展人康书雅博士(Dr. Sophia Kidd)和A4美术馆副馆长李杰联合策划的“感知地理”邀请了三位在“85新潮”之前出生于川渝地区的艺术家(戴光郁、何工、朱成)与七位新生代艺术家(胡佳艺、蒲英玮、童文敏、王彦鑫、王峥、王梓凡、朱明)进行对话。自然、文化、情感三个基本地理维度并非策展人将艺术家进行学术分类的依据,更像是重组碎片化时间和流动身份的粘合剂。位于美术馆顶层A4文献中心的“A4美术馆15周年文献展”通过兼顾可读性与系统性的方式展示A4品牌理念更新的历程。馆长办公室一侧的墙面呈现的大事记,梳理了从2008到2023年A4与策展人、艺术家、社区成员共同开启的项目。对面四组形式朴素、内容丰富的文献装置通过不同的主题清晰地描绘了A4每一个新动向的出发点及其可持续性。现场查阅鲁明军撰写的《A4的第一次蜕变——记“2010·A4青年策展人计划”》,可以看到七位如今“各奔东西”的策展人(鲍栋、崔灿灿、段君、刘礼宾、鲁明军、孙冬冬、盛葳)当年在同一个策展项目临时集结的场面。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与孙莉总策划的新美术馆学论坛“从六面体到克莱因壶——没有边界的美术馆”在A4学术报告厅(麓湖艺展中心)举行。为期两天的论坛由蓝庆伟、沈森、李杰、蔡丽媛作为学术召集人,分设“面向未来的美术馆机构及运营实践”、“共构中的新美术馆学与理论发展”、“公共视野下的美术馆教育与地方表达”、“流动的生态:美术馆、社区与参与式行动”四个单元。8月19日的发言嘉宾根据自身长期的美术馆管理经验,带来实在且不乏洞见的主题分享。和美术馆执行馆长邵舒提出艺术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相结合的机构运营新模式;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选择在报告厅做“一次关于报告厅的报告”,将文化空间的生产比作策划人主动发起的多向度、跨学科交流的公共实践。上下午场论坛的间隙,第九届iSTART儿童艺术节的策展人李杰带论坛嘉宾参观了A4:X艺术中心(麓湖艺展中心)即将开放的展览“无限游戏家族”。当儿童成为艺术生产与展示的主力,美术馆扮演社区化中介的角色连接了家庭、学校、未管所、基金会等机构。走进展览里的“魔法书局”翻看《do it in Chengdu》收录的策展人访谈,可以发现“do it”与“iSTART儿童艺术节”的相通之处。小汉斯把“do it”视作创造新的游戏规则、抵抗同质化的指令展;李杰指出“iSTART”的核心同样是对艺术权力的解构。如果将“iSTART”定位为让公众参与、赋能儿童的无限游戏,美术馆的使命便不再局限于为艺术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服务。
8月20日上午场的发言嘉宾通过案例研究把9点准时进入报告厅或直播间的观众带去天南地北。作为本场论坛的评议人,前不久就任大馆艺术主管的皮力向发言嘉宾提出了一系列迫切的追问:当我们鼓起反对美术馆成功学的勇气,是否会掉入虚无主义的陷阱?如何在策展的理论和实操层面辨别同样宣称以观众体验为中心的美术馆、商场、酒店的场所概念?这是我近期听过的最畅快的研讨会问答,可惜论坛没有设置观众提问环节。
每次以“所见所闻”作者身份来成都,我都喜欢跟着外地朋友拜访本地艺术家。谢帆在麓坊中心的工作室地面整齐地摆满陶瓷器皿,而墙面悬挂的测试草稿是艺术家受陶的材料属性启发获得的绘画方案。他主理的Datenbank食物数据库场场被艺术从业者预约,如同工作室的美食概念分店。A4新馆所在的麓山小镇艺术村中的27栋是苍鑫从北方搬来成都的工作室,在这里我见到了记录北京东村艺术家集体行为的摄影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无数语种版本的《圣经》和一对谈论生活的艺术伴侣。最后一个傍晚,我从人民公园打车到蓝顶美术馆1期,在杨冕工作室户外的餐桌上和他的亲友闲聊这两天的见闻。让我有些意外的是,我们以艺术家画面上一个恍惚的色点为契机开始讨论“CMYK”与“RGB”色彩系统争夺话语权的方法,仿佛回到一场严肃的日间论坛。从美术馆组织的盛大开幕与婚礼般的晚宴,到艺术家工作室的家宴,这座城市每一次艺术基建更新,总是成为我们在成都久别重逢的理由。
文/ 缪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