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再见 2008

喜忧参半的2008年慢慢划上了句号。这一年里,风云变幻的大环境带来了不可抗的各种变动,大到整个行业,小到个人生活。人们比以往更惴惴不安,但对于未来,却比以往更心怀期待。热闹之后的落寞,也许能带来更清晰的洞见和蓄力。很快,在传统的中国日历里,真正的新一年就要来到了。在此之际,Artforum中文网邀请了台湾的策展人郑慧华(Amy Huei-hua Cheng),和我们再次回味了这不平凡的2008,不平凡的艺术世界。
—编者按

1) 帝国意识的持续内化

从《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与《海角七号》(Cape No. 7)两部分别为2008年全球卖座与台湾卖座冠军的电影里,可以看出帝国意识于当代人的心灵地图中是如何地内化且呈现于票房纪录。在前者,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并化身蝙蝠侠,流露其企业霸权思考并希望成为夜里不循法律却自认伸张正义的黑暗使者,纵使遭遇犯罪不按牌理的恐怖份子-小丑-美国仍要忍辱追求“正义”。而在台湾令人惊异的卖座片《海角七号》中的两条主要故事线:一是台湾仍想象着日本“老情人”依旧深爱着自己,写了七封久未送到的情书;二是日本知名歌手的登台,撮合了剧中各个理念身份不合,原本争吵纷嚷的角色终于合作无间找到自己 。如果在广州三年展的议题中,中国尝试摆脱僵化的后殖民的语境或文化刻板印象,并要求中国提出属于自己的话语权;那么透过这两部片的卖座,在台湾所反映出相对重要的课题,则是体认殖民到后殖民的生存状态仍不只是语境,而是已内化了的殖民意识与被驯化的文化认同,而 “去殖民”、“去帝国”意识的建构与工作将会是文化中首要且迫切的任务。

2) 金融海啸到艺术市场的起落

金融海啸对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台湾的艺术生态里,历经2007年到2008年短暂的市场春天,2008年末又随之因整体经济的衰落而式微。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暴起暴落中,给予艺术界的激荡是多层面的。往好的方面看,这将使一度“向钱看”的激情市场操作回归艺术的本质,重新厘清产业结构中同样具重要性的评论与观念层面。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再度造成艺术经济的迟缓或停滞。然而整个艺术产业如何更健康、循序地发展,在未来应当被更宏观和冷静地审视和看待。此外,创作者如何面对市场起落的冲击和挑战,也将是此刻整个产业发展中最让人深思和反省的课题。

3) 2008台北国际双年展

2008台北国际双年展无疑是今年亚洲最具实验性和政治社会批判性的双年展之一。土耳其策展人瓦希夫.寇东(Vasif Kortun)和台湾的徐文瑞(Manray Hsu)从以往的展览形式和观念上猛烈地推进一大步,于在地引发了不少的对于艺术形式和观念的批判和后继讨论。2008台北双年展强调“行动”即形式,并以此挑战和突破既有的、日亦为商业体系所收编的“美学形式”。展览以观念为主轴,结合当代社会运动的国际与在地议题,揭露新自由主义操纵与摆布下的社会现况和反抗运动形式。其中参展者包含社运者、学者、艺术家等不同身份的社会组成份子。2008台北国际双年展大胆响应了当代急迫的生存问题、政治现况,并以新的视野与角度重新探讨了当下政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4) 陈界仁,《军法局》

继创作《加工厂》(Factory, 2003)探讨边缘区域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冲击下,地方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之后,台湾艺术家陈界仁在往后的数部影片中更深刻地推进他对台湾当代政治与社会的观察,并和在地历史发展连系起来做深入的剖析。《军法局》面对台湾数十年来的社会发展,以戒严时期的政治犯监狱改为人权博物馆为影片的核心线索,由一位虚构的政治犯的历史角度检视台湾历经戒严、解严(1987)至今,冷战思维和国家掌控机制如何内化和仍存留于社会的集体意识中。影片维持一贯诗意的慢速和史诗般的叙事结构,画面中每一个细节都精确细致刻划社会内在隐藏的阶级与权力问题,并强有力地批判当今社会中仍存在的各种可见或不可见的掌控和排除机制。本片最珍贵的在于陈界仁不屈从于简化的符号,也不为迎合不同层次的观众而牺牲地方历史脉络的复杂,同时又能以强烈且丰富的影像引发和观者的深度沟通。

陈界仁、《军法局》、 2007-2008、 35毫米彩色有声单频DVD、63分钟48秒。
 

5) 杨俊,《一个当代艺术中心,台北(提案)》

《一个当代艺术中心,台北(提案)》(A Contemporary Art Centre, Taipei (A Proposal))是个充满理想性的观念行动(为2008台北双年展而做)。奥地利华裔艺术家杨俊藉由此计划,在台湾发起一连串罕见的艺术圈聚会和讨论会,希望藉其推究出:台湾若是需要一座“当代艺术中心”,其观念与模型为何。这项计划主动介入台湾艺术环境,试图激发彼此相互沟通的可能。面对在地脉络的复杂与纠结,这看似薛希佛斯的举动,仍旧为台湾个别的艺文工作者或群体激起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省思。在台湾当下全面倒向消费文化、受政党政治、官僚体系深刻影响的大环境和危机中,专业地讨论一个“当代艺术中心”的实践与模型之迫切性也因此被抛出。此“提案”计划虽已结束,却诱发出许多被长期忽略的现实状况或困顿,未来台湾艺术界中的每个群体如何各自回应与持续思考这些议题,将考验着更高层次的认同、责任感和态度。

杨俊、《一个当代艺术中心,台北(提案)》、2008。

6) Superflex,《When The Levees Broke, We Bought Our House》

Superflex为丹麦三人艺术团体,其观念与艺术生产有别传统的形式主义路线,标帜出当代批判性观念创作的新方向和新做法,他们着重开发、实验,强调作品与关众之间的互动和其所启发的“社会关系”的探讨。Superflex 特别关注资本主义经济架构下的另类生产方式或经济系统,内容扩及“开放原始码”概念的推展,并藉由社会介入与行动使这些概念散播出去。Superflex在第一届新奥尔良双年展(New Orleans Biennial: Prospect 1)的计划《堤防崩溃、我们买房子》,精准地响应了卡粹娜风灾后的全球经济影响,从真实发生的事件中再创造了一次极富意义的微型经济活动:他们在丹麦调查到卡粹娜风灾后对房屋贷款利率的影响,使他们的朋友在当时期以较低的利率-省下两万美元-购买到住处,作品中拍摄了朋友的居所,并在新奥尔良风灾现场展出并贩卖这张摄影作品─售价即两万美元,然后将这件摄影的收入捐出作为协助灾区家庭重建的材料经费。

7) Julien Prévieux,《无动机信件》(Lettres de non-motivation)

法国艺术家Julien Prévieux持续数年的创作系列《无动机信件》(曾展出于2007伊斯坦堡双年展Istanbul Biennial、2008法国汉恩双年展Valeurs croisées / Crossing Values ,Ateliers de Rennes - Biennale d'art Contemporain),收集出版物上的商业公司征人广告,他针对每一家公司所提出的要求和条件挑衅式地写“拒职信”去“表明没有求职动机的原因”。商业公司回复他的信件中,有的只是敷衍或委挽拒绝他,有的则针对他的疑问提出解释。运用这种方式,Prévieux巧妙地揭露了隐藏在工业社会和消费系统中的制式生活价值。他表明没有求职的动机包括:提供的薪资太低、公司太过偏远、商业信誉不佳等等…,在这些刻意制造的不满与冲突中,突显出了当代社会给予人的生活框架,以及征才广告以某些特定的语言塑造出工作者该有的社会形象。《无动机信件》也同时突显了社会加诸于“废弃”、“失业”或“资格不符”的社会排除的事实,颠覆了征才公司与求职者的不平等状态,让人得以重新反思社会无形的阶级制约力。

8) 崔广宇,《隐形城市:台八里.约克》(Invisible City: Taiparis York)

《隐形城市:台八里.约克》展出于2008台北双年展中,台湾艺术家崔广宇延续他个人独特的轻盈、幽默风格,更成熟地运用不同文化地景符号,呈现都会景观中错置的场景-充斥各地的异国文化符码,那些让人一开始误以为真,之后却发现只是“误会一场”的场景:如人们欣赏着“纽约曼哈顿夜景”(实为一布景),不但表达了人们心中的“奇想”(Fantasy),又同时表现出台湾都会生活中的荒谬。他多年来一以贯之,以简单有趣的“行为”方式穿透生活的表相,其作品兼具表演性质,以不给观者压力的方式揭露现实荒诞的一面,反讽中又有种自我调侃的意味。崔广宇的创作几年来持续成长,内容也随着他旅行欧洲的生活经验的扩充了多样性,兼容台湾和其它地方文化的差异性,是台湾新一代中十分耀眼且轻盈灵活的创作者。

崔广宇、《隐形城市:台八里.约克》、2008、 彩色录像、5分3秒。

9) 杨福东,《青.麒麟》(Cyan Kylin)

杨福东的影像装置《青.麒麟》,是2008年广州三年展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一则展现出杨福东创作历程的转变与推进,一则影像内容本身虽以素朴、写实的方式描绘出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却十分震憾人心。他所拍摄的中国北部一个生产汉代石雕的小镇,是他拍摄另一部作品《竹林七贤IV》的路途中所经过之处。一反之前创作的实验调性,和多为描绘都市男女生活虚无感的隐喻方式,杨福东从一般予人带有暧昧、奇情的文艺情调与想象中走出,改以纪实的角度凝视处于社会经济生产关系底层和社会内部的真实生活状态。这个纪录暗示了一种更广阔的社会观察和体认的可能,也因此他的转变和下一阶段更让人拭目以待。

10)《Design Anarchy》(书籍,2007)

在一切都可以被消费的跨国资本主义时代,当代艺术家与视觉设计师应该保持距离或与其同行,还是起身反抗?加拿大《Adbusters》 杂志的创办人兼总编辑拉森(Kalle Lasn)用《Design Anarchy》这本画册提出他激进的美学观点。本书开发出混合了图像与文字的新视觉语言,剖析当前世界消费文化的罪恶面,并积极召唤文化工作者、艺术家应主动负起关注社会与去除当代影像所造成的心灵污染的责任,在消费文化无所不在的现实中进行 “反堵”(Culture Jam)行动。许多当今知名艺术家、摄影家、设计师呼应了他的行动,作品被收录于书中,如 Jeff Wall、Andres Serrano、Ryan McGinley、Gregory Crewdson和Barbara Kruger。而拉森本人更是活跃的文化行动主义者,曾发动“无消费日”(Buy Nothing Day)与“无电视周”(TV Turnoff Week)等活动。

《Design Anarchy》(凯利•拉森编辑)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