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尽管层层的寒意夹杂着欧洲和美国种种不景气的消息已陆续袭来,2011年底的北京当代艺术界依然散发着一种令人感到安全的活力和气息。12月17日,圣诞节前的这个星期六,五、六家艺术空间同时开启了这一年的最后一个展览。
最应和这气氛的大概要算当天下午在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王庆松个展“新年好”。进入画廊,人们发现自己已置身于某三线城市充满山寨感的游乐场:一条春节“舞龙”时常用的“彩龙”高挂在展厅上方,四周飘荡着花花绿绿的卡通气球;自行车、圣诞树、军大衣、婴儿床、大白菜、箱子、椅子等各种日常物品由细线悬着“从天而降”。整个展厅弥漫着一种故意廉价的喜感。如果没仔细看墙上的文字,我差点儿错过通往后门处的那个僻静的小展厅:一辆轮椅正在此处空对着一张挂满各种塑料小玩意儿的蜘蛛网。上二楼,这里陈列着王庆松此次展览的摄影作品:废墟、穿中山装的自由女神胸像、沾满各种垃圾的蜘蛛网、匍匐其上的士兵......这些充满象征意味的图像似乎更像是为楼下的展览提供脚注。楼下,唐人的工作人员们正忙着笑眯眯地派发糖果给客人,他们的存在狠狠地冲淡着展览文字里提到的“幻灭”感-这难道不是派对开始的地方吗?
吴山专和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的展览“Kuo Xuan”此时正在长征空间举行第二次开幕。和唐人现场的喜气洋洋相比,长征显得极为冷静。事实上,10月份开幕的“Kuo Xuan”第一幕仍然在主展厅A、B馆中展出。必须穿过B馆,经过曲折的走廊,深入长征的腹部,才能在A馆窥得“第二幕”的洞天。和极为概念化的“第一幕”相比,“第二幕”显得轻松很多。展览作品由于A馆的构造被分散置于几个区域里,“第一幕”时期所提出的“Kuo Xuan”概念及其图示在这次的展览中被落实到了一组装置和架上绘画上。艺术家吴山专正在给观众们讲解自己的《Kuo Xuan》手稿这也是本次展览作品之一。其实,不论你是否了解吴山专和英格的思考体系,这些图纸看上去都有种炼金术士的气息。不过,与绘制在A、B馆展墙上的壁画相比,新作品适宜的尺寸多多少少会让你产生“带一点‘Kuo Xuan’回家”的念头。
告别798艺术区内的两个展览,我和朋友们挤进了北京五点钟的晚高峰车流,赶往远在前门东大街天安时间的林天苗个展“一样”。等我们从车里走出来,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门口停着若干豪车的天安时间仿佛也暗香浮动起来。步入展厅,迎面的白墙上斯斯文文地悬挂着一长串彩色丝线包裹的细小“骨骼”,“骨骼”上的游丝一路悬坠下来,堆积到楼下的夹层地面上。穿过客人们的衣香鬓影,转入展厅内部,我们突然陷入一个柔软、幽暗的空间。原来整个展厅的中庭已被艺术家用天鹅绒般柔滑的黑色织物包裹起来。中庭的梁柱之上攀爬着各种金灿灿的动物骨骼。顺着灯光继续往前走,来到底层空间-也是这次展览最开阔的展厅。骨骼,依然是骨骼。幽暗的灯光中,展墙上一组由丝线或金箔紧紧缠绕、覆盖的“骨骼”与精细的刺绣制成的装置作品,散发着优雅而糜烂的光泽,精致得让人心碎。“死亡”的主题在炫目手工的照料下被展现得如此华丽,华丽到让人有点错误地联想起奢侈品来....快要走出展厅的时候,环顾四周,突然发现比起798里的两场开幕式,这里的观众们也是精致而华丽的!
八点半,我们到达三里屯的西五艺术中心,此时艺术家周翊的手机画展“不够黑勾火晚会”刚刚开幕不久。展览跟邀请函里的预告内容不太一样,周翊改动了计划,把手机从绘画媒介变成了让观众参与及构成展览的媒介。在熄灭了所有灯光的展厅里,艺术家把每个他所邀请的朋友的名字用荧光颜料写在了墙上;当观众们在黑暗中打开手机想仔细看看这些名字的时候,手机的光亮就成为承载这件“作品”的媒介。我好奇地询问艺术家为何展厅的各面墙上有荧光颜料绘制的人物形象,他说这样人们就不会在黑暗的空间里太没有安全感。好吧,这的确是一个带着暖意的展览在这个黑暗的冬夜里,当你在手机的幽光里发现一个又一个老朋友的面孔,就会明白为何周翊发出的短信邀请里关键词是“火堆”、“吃喝”、“老同学”。
这寒冷冬夜的最后一站,我选择了泰康空间。 这一次,泰康宣称将举行一个“没有作品”的展览,只展示艺术家最近感兴趣的事与物。艺术家胡向前的“向前美术馆的三次开幕”也在此平行开展。 当然,不止是展览,吸引大家前来的还有泰康从去年延续下来的年末辞旧party。但我还是过分乐观地估计了同行们在寒冷的草场地的耐寒能力-九点钟,当我和我的朋友赶到展厅门口,所有的人都已转战附近的“草吧”。黑夜里的草场地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我们却莫名乐观地探寻着“草吧”的方向。在音乐和喧嚣声中,我们终于推开“草吧”的大门,暖空气扑面而来,熟悉的笑脸开始在灯光里晃动。这已经是2011年的最后一次展览派对。冬天已经来了,接下去将是春节和短暂的告别,然后大家会在各种或好或坏的消息中迎接疯狂的2012。不过至少,这个冬天似乎并没有像2008年的那个冬天一样让人不知所措。
文/ Az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