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经历了张献民老师所谓的“强拆年”之后,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迎来了它的第十一个年头。临近开幕期,在深圳放映时,圆筒艺术中心的冯宇等朋友便聊起影展能否顺畅进行。近几年来,中国民间性质关于独立影像的节展一直遭遇着诸多障碍,包括在2013年被迫停办的宋庄北京独立影像展及边陲昆明的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等。因而,对于如此境况的群落来讲,顺畅举办已然成为当下并不太容易可及的一个基础目标。
带着种种的迟疑,在南京最为中心地带的新街口卢米埃影城,《推拿》作为影展开幕片还是同四百余观众进行了见面。而后娄烨携主角梅婷、黄璐、秦昊及片中众多的盲人演员进行了映后问答。从《春风沉醉的夜晚》到《推拿》,娄烨表达了他对南京的着迷以及对中国独立影像展的情感。现场当然也少不了众多娄烨粉丝的围观合影团。主办方略显慌乱的安排下,娄烨也不得不紧接着移步到南艺美术馆的开幕式,馆长李小山作为代表,为娄烨颁发了“独立电影杰出贡献奖”,以之表达对其卓越的电影才华的欣赏,以及为电影人自由创作不断发声呐喊、为民间电影文化活动持续提供支持的尊敬。
晚间自由组合的宵夜趴替代了惯常仪式中的“官方酒会”,在秦淮河畔的“华侨烧烤”或“枫庭水岸”,每天晚上都有着更多的自由谈论和聊天。包括南京周边上海、杭州、扬州、宁波、南昌,以及更远的深圳、成都、大连、天津等,横跨全国的放映机构代表、各地的资深观众以及参展嘉宾、导演们,在酒桌上的谈论涉猎各种适宜或不宜的话题,当然,派对最重要的一项还是相互介绍认识,大步迈入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互加微信替代往常的电话或是名片。独立影像节展后的各色日常放映传播对于独立影像的传播来讲也是今年影展的核心议题之一,为此主办方也为此开设了主题论坛,相比会议桌上的研讨,或许酒桌上的“功力”会更具实效,天津影迷幼儿园的金杰以及长沙66号放映室的“装蛋”都在宵夜上同导演们安排了后续的放映活动。
五日相对密集的放映,由于都是单轮排映,使得观众挑选影片有点“买彩票的意味”(参展导演陈小雨语),从早上十点到晚间十点,南艺美术馆加南艺人文楼的平行放映,展演了本届影展的50余部作品。在极其有限的宣传情况下,场均50以上的观众数似乎有些超乎预料——也有观众认为免费的影展,近二百余座位的报告厅,场均50真的太过寒碜——不过细分观众群也会发现,外地观众及往期影展观众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映后的问答谈环节,也是行色各异:此前在其他节展已经大热的《冰毒》在映后并没有得到太多褒奖,反倒是对细节的质疑声更甚;对于这样一部尤为作者风情的酷儿电影,《夜》的反馈则比较两极化;带有“安利”标签身份的《权宜之计》,导演成佳亮的“温吞”在映后遭遇了激烈的“立场”论战;《说废话的人》从纪录影像到放映现场,导演张阴暗加纪录片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和观众的对话则更为“废话流”,当观众问及是否会觉得身处主流之外时,”女主角回”回应到,“若以文学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你们”才是“非主流”呢“;《吠》的问答现场再次遭遇观众对影像道德伦理话题的想象性批判;《那片湖水》的杨恒的极简回答风格也和影片气质似乎融为一体。独立影像现场的问答从不缺少论调,但同样也容易陷入某种枯燥的往复循环体系。自由地共同观看一部独立影像,需要合力共争的平台;而更为自由地去言说评判独立影像的价值,它同样需要观者更深层的洞见,这同样是当下所匮乏的能量之一。
由林旭东、谢枫(Shelly Kraicer)、张真、曹恺、唐晓白组成的剧情长片评审委员会最终抉择出了三部获奖影片,包括首作奖的《夜》(导演周豪),评委会奖的《那片湖水》(导演杨恒)以及最佳影片《生命的河流》(导演杨平道)。同时也一致坦诚表示竞赛单元并无过于惊喜之作,最终名单也仅算是偏好。而观众场反馈声颇高的《冬》(导演刑健),并未能有所斩获。由中山大树、高文东、舒浩仑组成的短片竞赛单元评审委员会最终把最佳短片授予了《归省》(蔡杰导演),以及评委会奖《番茄酱》(郭春宁和闫柏屾导演)。
简短的闭幕颁奖仪式加上酒会结束了这场略显匆忙的聚会。有人赞美,有人则不:有对片目质量的质疑,也有对放映安排的极为不满,同样有对组织工作混乱的强烈吐槽。一贯试图彰显民间、独立、自由色彩的影展,已然极其“精简“,甚至是略显“偷懒”,但整体境况依然难以避免其浓厚的“高校”色彩;圈子化更已然是此类活动暂时难以突破的瓶颈,但它从未自我设限过。上一个十年,独立影像在节展中抱团取暖,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众多厚重的影像档案,也为产业输送了不少能工巧匠,此外更多的艺术家也有着各自更为多元的自我路径选择。后Apec时代的下一个十年,民间影像节展的命运仍然未仆,甚至险恶,我们又能期待更多的什么呢?
文/ 水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