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莫负三亚

左:“华宇青年奖”评委会主席、香港M+博物馆高级策展人皮力;右:华宇集团副总裁、华宇青年奖发起人赵屹松,左小祖咒与华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赵华山.

三亚华宇艺术青年奖评委主席皮力在颁完奖半个小时后又拿起话筒,上了台,一句话夺回所有人的注意力。“得奖就像性高潮,”他说,“痛快一回固然好,但是没有,很多人一辈子也就这么过来了。”他的比喻带有安慰色彩,同时似乎也在提醒青年艺术家们——二十位提名候选人中只有十分之一(陶辉和杨健)捧得了由艺术家徐文恺团队精心制作的奖杯——千万不要辜负颁奖宴会厅外的三亚:蓝天白云,沙滩美酒,舒缓惬意。

然而,当大家移步百花谷江湖露天酒吧(这家酒吧的台湾老板略显沧桑的腔调和过于热情的举止,与大众点评中宰客不眨眼的低分评价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勾连关系与遐想空间)之后,发现现场最活跃的还是各位“长辈”。为晚宴开场表演的左小祖咒又一次走上卡拉OK舞台,与皮力、初选评委鲍栋、提名展“青年的尺度”策展人孙冬冬等人合唱与互动,气氛火热。即便终选获得全票的大奖得主陶辉罕见地上台献曲《杜十娘》,其哀婉的曲调和轻柔的气息最终也没能聚起足以抗衡“中坚一代”的力量。

而台下最活跃的还是“三亚艺术季”总策划赵屹松。几天来,每个人都见证了这位年轻的家族事业接班人的紧张、直率和周全(《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送给赵老板的绰号是“班长”)。当然,赵老板收获的好评不止如此。相对前几年而言,提名展览在专业程度上的进步明显。将二十位风格迥异的个体创作置于分散的商铺内,再串联成整体,容易曝露和滋生细节问题,尤其是在专业布展资源匮乏的三亚。但事实上,展场的完成度像是个闪回镜头,能让人们瞬时切换到熟悉的北京和上海——作为青年奖展出的一部分,不久前在上海 “皮毛PIMO当代艺术节“表演的《发明仪式》此次被搬到了泛华宇度假区内一座教堂状的建筑内部。

左:西安OCAT馆长凯伦•史密斯,艺术家陶辉与三亚市人大常委副主任蒋明清在颁奖现场;右:艺术家杨健及其家人.

颁奖当天上午,获得提名的二十位艺术家围成一圈的讨论会,最初是摸着石头过河,保持“未知”的开放性(沙龙即命名为“未知沙龙”),最后话题拢聚到“不同类型艺术家如何定义”,又具体到“观念艺术家如何定义自己的工作”等一系列问题上。席间,不管是从刘辛夷说的“艺术创作要和现实经验周旋,所以最可贵的是经历”,还是于吉说的“艺术家工作还得从直觉出发”,总算是开始有人对“抽象”的、“纯粹”的、透着一股仙气儿的艺术潮流认同进行反思,着实让人感到欣慰。另一场“思想交锋论坛”请来了鲍栋、李一凡、石青、沈瑞筠谈“艺术介入社会”。话题很老,但老酒装进了一支美国大选式辩论流程的新瓶之中,再加上陈奕名这位本身带有正经社会学研究背景的谈话者加入,顿显格调满满。只是,在最终面对“艺术在调动社会资源的时候如果无效,岂不就是浪费社会资源?”这种外行提问时,知识结构与关注焦点的裂缝所引发的尴尬稍微地盘旋了那么一会儿。

最紧张的一刻当然是颁奖前。尽管左小祖咒在晚宴表演期间发布了类似“青年人在搞艺术的同时容易被艺术搞”的言论,从客观上调节了气氛,但人们嘴上谈的、心里想的还是大奖花落谁家。跟笔者同坐媒体席的几位,不然满场飞来飞去寻找报道资源,白白地浪费了眼前的精致食物,要不就索性就在名牌前坐稳,在信息最为密集的餐桌就地取材,向同行打听(小道)消息:终选评委(皮力、凯伦·史密斯、田霏宇、徐累、张培力)对王思顺和苗颖的争论啦,本届奖项重点不在于“推陈出新”而在于“价值观”与“复杂性”啦,真真假假,不一而足。今年的三亚没有出现传说中喝高了之后抱头痛哭或满地打滚的盛景,但相比从前,华宇青年艺术奖似乎愈发能调动艺术系统的喜怒哀乐(听说江湖中已有人为此开盘下注)。于是,回过头看皮老师在一开头展露的风趣幽默,水平之高,很值得青年一代慢慢品味。

左:评委张培力,凯伦•史密斯,徐累与策展人孙冬冬在“青年的尺度”展览现场;右: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

左:艺术家苗颖与策展人鲍栋;右:《发明仪式》表演现场.

左:左小祖咒表演现场;右:艺术家林科.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