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FILM & VIDEO

幕前工作

台北电影节“电影正发生”林强配乐现场,2017.

今年台北电影节的新单元“电影正发生”是一场试图将电影幕后的工作移至幕前的实验性活动。策划人沈可尚邀请了音乐人林强在四天时间内,从无到有为詹京霖导演新拍摄的短片配乐。从今年起,台北电影节将每年推出一个电影工作环节的活动,凸显电影生产的单个创作元素,讨论其与其他元素及影片整体之间的关系,期望以此激发观众对电影创作的进一步理解并提供更深入的电影阅读脉络 。 在6月22日至25日的四天期间,按照活动安排,中山堂光复厅暂时蜕变为音乐人林强的配乐工作室。在这里,林强及工作伙伴DJ POINT、导演詹京霖、电影节策划人沈可尚和现场观众进行密集的工作对话和集体创作,开放观众每天七个小时自由参观。

光复厅本为日据时代和中华民国政府早期的高级招待场所,挑高的楼板垂吊着华贵水晶灯,昔日的宴会厅气氛保留至今。而此次活动现场虽定义为“林强的工作室”,现场道具布置却明显带有工作室的会客意味及对外展示的意图。 厅内摆设的木箱椅座、木架叠起的工作桌、设计师款的黑皮沙发营造出朴实的舞台风格。悬挂于大厅中心的两扇巨大投影幕连线两台配乐用的电脑工作银幕,直播这次毫无保留的公开配乐过程。在每天固定的现场讨论时段中,林强、詹京霖,以及沉可尚在交谈中轮流扮演主人的角色,不时重述项目的背后历程,回答观众提问,并寻求更多台上台下的互动和交流。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多关于林强配乐的背景介绍,大厅周围额外陈列了林强过去曾参与制作的电影海报、配乐专辑和配乐节选视频。

将电影配乐的工作搬到幕前,不只是单纯地揭示电影产业神秘表面之下的运作机制。原本非公开的工作一旦被推上舞台展示,并和观众产生更亲密的联系, 必然与幕前的临场条件产生化学反应,进而形成一个有别于幕后的新的实践模式。在活动过程中,林强坦承从未尝试过这样的开放工作状态。按照他的说法,创作及编曲需要高度专注,在如此公开的场合下,音乐人必须设法忘记自己是被观看的对象,才可以进入理想的创作状态。对林强来说, 做配乐本是一个需要把握自我和外在平衡的工作,“不能够太强调自己,需要将导演的意志加入思考,无论是概念层面,还是音乐层面,做到导演要的只是基本,做出惊喜则是他对自己的期许”。而在此次活动中,林强除了要和导演反复讨论,还要接纳现场观众对配乐的具体意见。所有观点经过林强的主观整理和消化,最后所呈现的成果经三方决定连署为“林强与朋友们”的集体创作。

在詹京霖首次播放未配乐的影片那天,林强便声明此片不用配乐,就已能传达其核心。经过和导演的协商,他决定尝试非侵略性的音乐方向,期望配乐加深影片已经表现出来的日常和超现实之间的转换。林强在过去的配乐作品中就一直试探不同的实践模式:《南国再见,南国》和《千禧曼波》采用了电子乐元素,而《聂影娘》则让林强进入之前不太熟悉的领域,与国乐乐手合作。电影配乐可以仅仅是推动观众情绪的工具,但它也可以扮演更具主体性的角色,与导演建立的影像世界进行对话。在两人首次合作过程中,詹京霖透过感性的交流,分享了他童年在山里游走的生活感触,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关卡,以及对配乐的初步想象,试图在短时间内和林强建立一种创作上的理解,进而发展有共识的配乐情感调性。另一方面,林强也尝试通过与工作伙伴DJ POINT、 导演,和观众的不断讨论,在非常规的工作条件下完成创作。“不用配乐”这个观点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被台上、台下的观众提起,成为现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将电影的价值拉回到创作的面向,如同活动的原旨所述,“共同追求创作边界的突破,就是电影的价值所在。”‬

在活动的四天期间,漫长的配乐过程掺杂着平淡、日常的节奏,观众看着林强在他的工作台使用电脑,不断微调音轨、试验音色、反复聆听和观看同样的电影片段。创作的现实在非剪辑的情况下,表面上是如此枯燥,而好奇的观众陪伴着林强四天生活,有些人来来回回,有些停留数时,些许人则从早待到晚,沉浸于活动所设定的幕前幕后交错的现实中。对于感兴趣配乐工作的观众来说,“电影正发生”是前所未有的临场经验,专心感受电影里的声音与其细微的转折。配乐者的很大部分工作在于聆听,拿捏不同音色、声响、以及配乐和对话、环境音的的相对位置,进而渲染出不同的剧情节奏和情绪氛围 。在巨大投影幕上观看着配乐的工作状态,彷彿被带入一个超现实的声响世界。在经过四天的聆听,耳朵变得额外敏锐了。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