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FILM & VIDEO
年终岁末,总要盘点些什么。上交所盘点股市,老板盘点收益,而我们这些小民悉数年内看过的佳片则成了工作之外的乐趣。由于总所周知的原因,今年独立影展举步维艰。看新片的机会大大减少。因以研究纪录片为主,所以喜欢的佳作皆属纪实范畴。另外,纪录片有其制作时间的要求,尤其是独立制作人更往往把时间作为品质的标准之一。因而,每年作品产量的不定性也就情有可原。以下是我本年度观影过程中,个人最喜欢的五部纪录片。
《京生》 导演马莉
这部纪录片用了6年时间记录,着力探寻每一个个体在不公的命运面前,坚持、质疑、妥协乃至挣扎的道路。影片尤为出色的是对于女性受害群体的摄录。面对镜头,她们不只是义愤填膺地抱怨、诉苦,她们也渴望爱、渴望更好的生活。但当遭遇不公正的时候,她们选择了斗争。同为女性的作者马莉这样解释影片:“生存困境,如同一张巨网,人们身不由己的被卷入。一旦进入,无法前行也无法后退。”我想如此困境,也许不只在这里,也在每个人的周遭。
《吃饱的村子》导演邹雪平
自省式的纪录片很难驾驭,弄不好就是无病呻吟的小资影片。但吴文光的这位爱徒、来自山东农村的邹雪平,则用影像自如驾驭着把自然灾害口述影像带回老家放映的故事。影片不设画外音,故事完全依赖画面完成。摄影机常架设在三角架上拍摄作者与被访者同时出镜的画面,例如邀请大爷大娘们观看放映,临睡前和小侄女的促膝夜谈。邹雪平和被拍摄者关系亲密。例如有个镜头是从地上作者的人影上摇至农田,迎面过来一位大娘,作者便把摄像机摇向她,并亲热地和大娘打招呼。这是一部作者积极参与其中的纪录片,表现了她与父母的观念冲突以及对于三年自然灾害等社会历史的正视态度。并且,作者的想法也透过放映事件影响到了村里人。
《同学》 导演林鑫
作者林鑫在中学毕业三十年后回访同学当下的生存境况。他采取了突击拍摄采访的方式展现同辈人真实的生活:银行行长开不完的会赶不完的饭局,中学教师对教育制度不满但又无奈的态度,女强人寻觅不到真爱的痛苦,更有下岗工人乐观的人生哲学以及清洁工辛苦却又积极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不平凡三十年的见证,也是普通人生的缩影与态度。作者不拿弱势人群作为筹码,拍摄的是凡人生活,透过不同阶层的横截面展现活着的力量。
《医生》 导演钟孟宏
这是一部有着悬念色彩的双线索纪录片。美籍华裔的温医生在给秘鲁男孩Sebastian看病,同时他也回忆自己的家庭和儿子flex。观看的过程,人们们会想,温医生的儿子究竟在哪里?那个聪明的秘鲁男孩能不能治好病?渐渐谜团解开,flex离奇早逝,Sebastian也没能抵挡病魔的纠缠。然而,影片仅仅是在构造一个戏剧化的效果?其实,深邃复杂的主题正在现实与记忆交错中展开。在翻看flex的遗物时,温医生发现了儿子很早就在追问生是什么、死是什么的人类难题。flex的自杀也许是在亲生探究死的意义。生与死无人能够逃脱,也无人能够说清楚他们究竟是什么。生命本身就是一次奇迹的旅程。小天才的死去或许令人唏嘘,但从某种程度,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意义。无论是从艺术架构还是主题内涵,这部影片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后来,导演钟孟宏还根据flex的一幅画拍摄了故事片《第四幅画》。
《最后的笑脸:入殓师笔下的日本大地震》 日本 NHK
选择这部影片因为觉得它是电视纪录片的典范。笹原留似子是一位有着修复遗容绝技的入殓师。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她的工作异常繁忙。她要将那些伤痕累累、亲人都无法分辨的遗体面容恢复到生前的模样,并找到他们的笑肌,让逝者以微笑的方式向世间告别。4个月后,笹原决定用画笔回忆300多位死者最后的笑脸。NHK制作团队通过这些画、并以跟拍笹原重访地震罹难家属的方式完成了该片。让死者以尊严的方式告别、让生者在痛苦释放后继续前行,或许是这部主流纪录片的主题。49分钟的长度,好选题、好画面、好故事。看到这样的影片,你会轻易换台么?可惜如今国内已难觅此等电视佳作。
余娟为上海戏剧学院2011级纪录片方向博士生
文/ 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