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FILM & VIDEO

吕阳巧:2015年度最佳电影

托德•海因斯,《卡罗尔》,2015,彩色,有声,118分钟.

米古尔•戈麦斯 -《一千零一夜》

从 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的 《马钱》(Money Horse,2014) 到《一千零一夜》,经济困境并没有阻止葡萄牙生产出当代电影景观中最优秀的作品。两者的故事都间接的影射欧洲债务危机在葡萄牙所导致的社会与经济分化。同样狂野而犀利,风格却迥然不同。如果说《马钱》是一幅葡萄牙多种现实与梦境的黑暗肖像,那么《一千零一夜》则是用巴洛克式的色彩和想象将冷面的现实主义与暗示性的社会报道编织在一起的地下世界。电影分为三卷(“不安”、“凄凉”、“迷醉”),各时长两小时左右,故事来源于2013-2014年间卡麦斯所建立的“新闻编辑室“在葡萄牙各地所搜集到的大量新闻事件。卡麦斯一贯偏好纪实与虚构的混合与混淆,而 《一千零一夜》则是他对该手法运用至今最卓越的演出。《一千零一夜》大胆的拒绝且成功的摆脱了各种电影叙事模式的僵硬,以马赛克的风格熔合着超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在巫师、幽灵、土匪、巨鲸和捕鸟人的陪伴下,建构了一部流动在电影政治与美学边缘的百科全书。
Miguel Gomes,《As Mil e Uma Noites:Volume 1,2,3》, 125/131/125分钟,2015,葡萄牙。

托德•海因斯-《卡罗尔》

就电影媒介而言,有成本的贵贱之分,没有优劣的等级区别。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可以痴迷70毫米胶片为《八恶人》所带入的色彩与深广,戈达尔也可以用录像拍出令人动容又瞠目的《再见语言》(Adieu au langage, 2014)。海因斯和摄影师拉奇曼(Ed Lachman)用16毫米胶片拍摄《卡罗尔》的决定既不是个人喜好,也不是为拯救胶片的公共生命而做出的象征性举动。他们的追求只有一个:颗粒。16毫米胶片的颗粒仿佛有模拟人性的才能,存在于图像的表面之下,为之带来脉搏般的悸动。媒介的表现力在《卡罗尔》中得到了极致的挖掘,两个女主角对敏感和激情的掌控精准到令人颤抖,其中的张力不仅存在于演员的肢体之中,而是呈现在胶片这第二层皮肤之上。《卡罗尔》并没有暴露太多的肌肤,它的性感存在于电影的纹理与质地里,成就了一次雕塑性和建筑性的浪漫与爱情。
Todd Haynes,《Carol》, 118分钟,2015,英国/美国。

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的灵感取自2012年发生在马里北部的一对婚外情男女被伊斯兰激进派用投掷石头的方法处决的事件。电影开始于几个向雷诺阿的《游戏规则》(Le règle du jeu, Jean Renoir, 1939)致敬的纪录式的狩猎镜头,直指电影的核心:男权掌控对女性身体的捕猎。希萨柯视野里的伊斯兰圣战士是痴迷于控制女性身体的伪君子,但他们的痴迷也许并不多于世界其它地方的男人,他们的人品也并不尤其腐坏,只是一系列愚蠢的想法和行为将他们置于矛盾之中,他们的意识形态则使得他们的欲望,或欲望的不满足,成为他们突出的脆弱之处。在希萨柯看来,恐怖可以出乎意料的奇怪而可笑,荒谬的压制甚至可以激发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极富创造性的想象力。面对已知的事件,《廷巴克图》并没有简单的以结局为目的进行情节的翻新和堆砌,相反,在抒情而充满洞察力的画面中,电影跟随它的人物耐心的挖掘着矛盾冲突中微妙的细节和意外的后果。《廷巴克图》对伊斯兰圣战士进行了大胆的人性化,因为对希萨柯而言,人文主义才是抗衡宗教狂热最有效和伦理上最严肃的方式。
Abderrahmane Sissako,《Timbuktu》,97分钟,2014,法国/毛里塔尼亚。

雅克•李维特-《出局:禁止接触》

1971年,《出局》在剧院发行时只得到了一次放映的机会,和这部电影的主题一样,它是一个未能实现的艺术理想。两个实验剧团分别在排练埃斯库罗斯的两部作品,两个淘气而古怪的年轻人在咖啡厅表演着他们的骗术,四个貌似完全不相干的星球,借助高度流动性的场景和无限自由的身体,在13个小时之后化为一身。电影里,组织成员间的忠诚和承诺超越了友谊,呈现出一种宗教性的信仰与奉献。情仇纠结和暧昧怀旧都不难让人联想到将包括李维特在内的年轻电影评论人和电影导演推向历史前沿的法国新浪潮运动、1968年的五月事件、甚至是1969年《电影手册》发生的内部权力转移。电影的长度使观影本身成为一次记忆的演出,电影里人物与情节所呈现的自由徜徉和紧密连接也都在观看中得到复制。《出局》对于镜头和屏幕两边的人们而言都是一次宏大的体验,影像和生活向彼此延伸,成为一座电影的乌托邦。
Jacques Rivette,《Out 1, noli me tangere 》, 729分钟,1971,法国。

丁昕-《夜觉》

成为美国先锋电影运动的灵魂继承者,也许是丁昕的艺术生命中最幸运和最不幸的事。这一影像传统为他对潜意识和宇宙之神秘的痴迷和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表现力资源,也决定了他的电影极其有限的观众群。他的最新作品噪音实验电影《夜觉》借助电影媒介的影音通道唤醒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第三眼”,在巫溪的悬棺、墨西哥古玛雅文明的金字塔、以及日本与台湾之间的海底金字塔中寻找接近先知的精神途径。电影在抽象模糊的画面和激进的闪烁中挑战着光与视觉的极限,将可见可触及的世界转化感官领域和时间轴线上转瞬即逝的存在。90分钟的时长在挑战视觉耐受力的同时,将观者置入一种近乎迷幻的状态。 对于所有有幸观看《夜觉》的人而言,它都必将是一次接近电影媒介本质的生理与精神之旅。
丁昕,《夜觉》,2015,中国。

吕阳巧是居住在波士顿的自由撰稿人,主要进行与电影和影像艺术相关的写作。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