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王音

王音,“友谊”展览现场,2018.

生于山东,现居北京的艺术家王音一直以油画为载体回溯和思考中国现代史中的美学和视觉经验。他最近在镜花园(广州维他命艺术空间)的个展完全一共展出十四件新作,全部采用自然光照明。本文中,王音与我们分享了此次展览背后的想法。展览将持续到4月15日。

我以为“友谊”本身就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它包含着“缺失”,需要修复。人们常说增进友谊,为什么说增进,就是因为它本身有不足。选择这个词做展览题目,是因为从感性上我觉得我们需要和过往以及“他者”建立起一种友谊关系。另外一点是我的绘画也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或者说,在东亚,油画这个媒介就是一个“未完成”之物,而我更愿意把这种未完成理解成一个可以感知的状态,或者说一种处境,它包含对于“修复”的期待,或者说通过“友谊”而获得生机。

这次维他命的空间给我提供了一个利用自然光的机会。通常在公共美术馆或者画廊标准的白立方空间里做展览,你需要适应它的展览范式。但看过镜花园的展厅后,我发现它有一些别的可能性。通过画廊和建筑设计师的协调,我们对空间做了很多相应的改造,比如把(其中一扇)门改成了落地的大窗户。而且比较好的一点是,最后你基本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改造的痕迹,好像空间本来就是那样。

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测试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一天十二个小时内空间光线的明度变化,最后选择出了十四个点,放了十四件作品,基本上就是依据光源面积寻找与它匹配值比较高的作品尺寸。也就是说,布展是按照光源的区域,而不是根据作品的内部逻辑来做的。因为长年以来,我的工作习惯是完全不用灯光画画,照明只借助天光,也就是日光。我不太能在灯光下辨认颜色,所以晚上我从来不工作。

我在准备这个展览的过程中,从自己一年多的作品里大概整理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边疆民族,主要是跟主展厅分开的那间茶室里的两件作品,包括题为《夏素夷》的少数民族人物肖像,和画渤海湾的那张风景画。就渤海湾那件作品而言,我想让它处于一种写生的状态,所以尺寸很小,就像一张普通的风景画。第二部分是友谊,包括三张花卉,还有戴手套采花的人物画。剩下一部分是日常(生活)的陌生性。但实际布展的时候,除了第一部分以外,剩下的全按光源布局打散了。我觉得没必要一定按作品本身的逻辑走,就是只看哪个光源适合挂哪件作品,这样整体同样可以构成一个的感觉系统。

我希望这个展览给人的感受是做得很细心,但同时又非常平实,就像呼吸。另一个希望是观众看我的作品时能有一种阅读感,也就是说希望展厅里人不多,人能够在展厅里停留,光线的变化也是个很好的辅助。我觉得绘画其实能提供给人的信息只有一种,就是你对画面的持续感受,具体内容或者讯息是什么其实不重要。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