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方璐

方璐,“任物者”展览现场,2019.

方璐在北京博而励画廊举办的最新个展“任物者”中,呈现了她自2016年至2019年创作的五件录像及录像装置作品。这些作品渗透着她三年来以一个职业艺术家、妻子和母亲的多重身份,对于生活的细微体察、对宗教的凝视、以及对录像这一创作媒材的反思。她试图让心灵回归到一种不偏不倚、不加预设的体验,让图像、叙事、拍摄手法和途径通通成为其灵动的、自在的、富于趣味和想象力的心灵之载体。她甚至大胆想象着,这种观察方式将延及至观众的日常生活,撼动那些不假思索、被规训和被动的感受感知。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2月8日。

展览“任物者”的标题取自于《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任物者谓之心”,意为任事物自己运动变化(不跟随不评价的)就是心。它描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最初始阶段,在中医里对应的是心这个具体的脏腑。心对于声音、视觉等等信息的接收尚处于没有判断或偏见的阶段,心与事物的初遇是意识和思维的基础与前提。步入展厅的第一件作品《心动》(I’ve never been so exicited)即描绘了一种心脏的悸动。它原本是我受委托为一家美术馆的电梯间而特别制作的。我当时想把它做成一支“广告片”,而它告知观众的内容——一个女孩讲述她在极度兴奋时对其周遭客观事物的感受——是一种启蒙式的状态。虽然是在专业电影摄影棚拍摄,但我延续以往作品中使用非职业表演者的方式,并将我父亲拍摄的花卉照片的投影、以及用手电和日用品制作的道具作为光源打在女孩的身上,从而扰乱了观众对某种制式化的表演及影像质地的判断。展厅内第二件作品《移动物品剧场》使用超8毫米胶片拍摄,它开始于一个天真的想象:一个让物体运动起来的“移动影像”(Moving Image)会是什么样呢?在小婴儿的世界里,只要是会动的东西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各种大小、颜色的物体都在这种运动性中趋于平等。很多欧美家庭都使用超8格式来拍摄家庭小电影。我便用这个最简单的方式来记录日常旅行中遇到的物件,并把画面投影到普通白衬衫上——它介于头(思考)和四肢(行动)之间,也是感受事物的“心”所在的位置。画面中握住物体的绿手套,是电影拍摄中方便后期抠象所使用的手段。但在我们的影片中,观众需要凭借想象力来移去这只“顽皮”的手。

作为这一系列中最早的一件,《广州新语》对我来说是一个跳出舒适区,更加大胆地让参与者介入进来的开端。它讲述了三个女孩在广州过暑期,并在日常平凡中发掘和创造出“神奇”的故事。影片素材全部由三个女孩用iPhone拍摄,其中的“超能力”亦是在不借助任何灯光、特效的情况下用最DIY的方式达到的。这些拍摄和记录的状态渗透在她们那一个星期的生活中。剪辑这部影片是我所有作品里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由于素材太多也很琐碎,我经历了好几个重要的修改阶段。最终我选择以一个屏中包含另一个小屏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碎片化的图像,从而让若干叙事凝缩在相同的时间内。

如果说一层的三件作品呈现了一种高于日常的状态,那么二层的系列作品即是对进入这种状态的一个注解。《浮仓(之一)》和《浮仓(之二)》是我与搭档艾瑞创造的两个自我修行方法。在前者中,我和阿瑞戴上耳机,听着一段重复的节奏,行走在香港最繁华的街道,用相机捕捉看到的视觉线索。通过屏蔽掉城市中嘈杂的环境声,我们让一部分注意力从日常现实中抽离出来,进入到另一种平时无法体验的现实中。在后者中,我们来到以色列南部的沙漠地带,双脚并拢直立在一个悬崖边,用胸口的运动型摄像机记录下万物静止,唯有在我们的呼吸中微微浮动的风景。我们将各自拍摄的画面拼接起来,使两个平行的视角产生更多的错觉,也让视点运动起来。对我而言,任何修行的方式都像是一个船舵,它设置了某种规则,让船永远不会飘得太远。它的意图不是美学或智性上的训练,而是为一种更包容的感知体验创造空间。我希望观众在凝视这件作品时,他们的身体也会随着影像的运动自然地摇摆起来。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