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毛尔南

左、右:《慢的艺术》,表演现场, 2010

由毛尔南导演的独角戏《慢的艺术》,本月在人艺实验剧场登台与观众见面。作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首演剧目,《慢的艺术》讲述了一个照相馆的洗印师,在工作的最后一天里,内心的一场纠结而挣扎的独白。数码的兴起,胶片的退场,时代的风潮慢慢将洗印师这一实践着“慢的艺术”的行业淘汰。纯粹的精神坚守,化成了黑暗中的一抹孤独。本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研究生毛尔南,向我们讲述了这部戏的创作源起和构思过程。

最初我想寻找一个独角戏剧本,作为毕业作品在舞台上呈现。但中国创作独角戏的剧本很少,除非找国外的。可我还是想在国内找到能引起共鸣的本子。于是遇到现在的编剧陈予婧,她的毕业作品就是一个独角戏剧本。虽然现在是一个比较平稳过渡的时代,但我很想知道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的内心究竟在想些什么,而我们失去的又究竟是什么。恰好赶上了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这个机缘。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和展现平台。因为如果真的拿商业来运作这个戏,可能还是比较吃力。毕竟它是一部严肃的戏,与现在流行的那种搞笑的戏并不一样。

陈予婧在写剧本的时候,起源是她感觉到自己用胶卷拍出来的照片越来越少,而数码照片越来越多,但却无暇去看。她又是北京人,对中国照相馆是有情感的,于是有了这个想法,查阅了大量的摄影书籍,如《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罗兰•巴特的《暗室》等,正好我的朋友、这部戏的创作指导李冰,是专门搞摄影的,于是带我们进了他的暗室。大家一起洗过好几次照片,进行体验。于是对暗室的操作流程,就慢慢熟悉了。

我个人很怀旧。有时我很迷惑,觉得网络给大家带来这么多便捷的信息,为什么大家还是感到空虚呢?快餐文化不是我想象中的理想状态。上学后,我看了大量的俄罗斯剧本。那种怀抱大自然,喜欢泥土的芬芳和树叶的斑驳的情感,深深影响了我。我慢慢感到生活需要驻足、需要慢慢把玩的。从俄罗斯剧本中,我看到人们对非现代生活的想往,更加体验到钢筋水泥所带给我们的不快。剧中的洗印师和我的共同点之一,就是比较恋旧;另外一点是他喜欢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我现在也有点这个趋势,喜欢慢慢和自己对话。而且,和这个角色进一步的联系,使我慢慢对胶片产生了情感。那种一步一步来、有条不紊的洗印过程,是很迷人的。

演员邓炀是今年刚毕业的表演系的学生。我对他很了解。他的优点是爆发力和感受力很强,是人来疯的演员,面对观众很有热情。他在中戏读了四年,以前在艺校学了五年的表演,舞台经验已经快十年了。排练中也会有比较吃力的情况,我们在对人物的理解上也产生过歧义。但他的吸纳能力很强,文学修养也不错。一万四千字的台词,一个人要背下来,还要演出来,也很困难。

我把这个角色定义为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他离开暗房,对他而言,是一种悲哀。如台词所说,“离开这里,我无法呼吸。”在暗房里,即使闻到强酸的味道,对他而言都是享受。暗房是令他可以自由自在的母体。任何一个普通人,离开二十多年来朝夕相处的地方,都是落寞的。也就是在这一刻,他内心的情感才爆发出来。我经常跟演员说的一句话是,你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