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在“鸾叹情”这唯美的标题上,艺术家张乐华其实虚晃一招,教你“乱弹琴”。自2013年2月3日起至2013年3月24日,在北苏州路那幢曾经号称“远东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底层艺术+上海画廊里,街面橱窗里那些吸引眼球的中国风家具和隐藏于后部画廊里的戏谑、拼贴作品们一起,熠熠同辉。
很多人形容我的展览“像个群展”,意思是从画风、形式到题材等各方面的不统一。但庆幸的是,我最近的作品以绘画为主,我将各种值得玩味的片段组合成画面、文字,在谐音和翻译上进行尝试。所以某些作品细看之下,中英文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又暗通款曲地阐释意义。诸如“捕鲸”作品中的暗示:全球抵制日本捕鲸(Improves sperm quality and safeguards men’s health),严禁私自宰割搁浅幼鲸(Try hard to become a good and responsible father),你看,“抵制捕鲸”原本是很具有“本土时效性”的段子。而将这种“本土时效性”的内容和画廊外间等待出售家具们差不多:让老外猎奇,和本地人无关,与文化人作秀,大家一起意识形态放空,最终落到我们身上的的确是美美的情欲,所以繁衍后代更重要,所以大家都爱看婚恋节目。
源于我做过几年高中老师的经验,这次架上作品有不少围绕教育的作品。(《如何面对有克夫相的同学》、《成为具备有忧郁气质的青少年须知》等等)。我一直以来的作品或许都笼罩着一种“伪教育”感:我常自嘲自己谈吐间的说教气,但我理解的教育更泛化——在人们的意志之间,地域的文化之间,都存在着“能者为师”的规律,“老师”总是受制于更大的能量。我们这些70年代末、80年代生人,网络与我们的成长并驱,但我教过的那些高中生们依靠网络,还有什么不懂的!既不受教育体制控制,也不受制于课本知识,是教育体制自己没跟上,老师很被动,所以得拿出另外“一套课本”将他们一军!
还有在当下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中几乎已经退化的“教学视频”。这个法宝可能还为站在阅读栏前阅读的人所熟悉和使用。信息传播方式的大变革使卡在这节点上的人深有体会,但当我再去看这些“老气横秋”的科教片时,感觉像一种文艺形式了,跟话剧、地方戏曲颇为相似。那些我从西方艺术到当代艺术习得那些知识体系,有时令我不接地气,为之所苦。估计只有多喝喝功夫茶了,喝吧喝吧,才能把伪国际、伪公共、伪传统、伪前卫喝干净,把一些本质给喝回来。
采访/ 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