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托比亚斯•伯格

曹斐,《珠玉满堂》,2013

“充气!”( Inflation!)是对M+进行项目的继续,这个项目去年由M+发起,这家视觉文化博物馆计划2017年开放。本场展览展出了七个来自本地和国际的艺术家的充气雕塑,场地位于西九龙文化区之端,本地观众数目之多前所未有。展览策展人托比亚斯•伯格(Tobias Berger), 讲述了充气的概念和香港艺术意识的转变。“充气!”将持续到6月9日。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策划一个单媒介的展览。媒介的特殊性是受一定的条件启发的;我们想同时做一些临时性的,雕塑的,可见的,又具有挑战性的东西。人们可以说,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可充气的想法下完成的,但是每个艺术家采取的手法是各异的。刘家琨 《随风》(With the Wind,2009)的创作手法与贾若梅•戴勒(Jeremy Deller)在《亵渎》(Sacrilege,2012)中运用的很不同,后者强烈地参照了跳动的城堡。但是这个展览并非是对充气雕塑历史的研究,关注更多的是这个将建立博物馆的新空间。

这次展览的场地是未来博物馆和周围的公园的交汇处。M+不久后将负责西九龙文化区的公共艺术。对我们而言,要深入研究公共雕塑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当雕塑被安置在自然的环境中,去探讨它的限制因素。做公共雕塑,就是为了没有准备的邂逅,人们经常在某些地方如广场等地撞见它们。但是“公共雕塑”这个词从常规意义上而言没必要。如今,由于交通的原因,这里的场地并不容易到达,和城市的设施脱节。这么说来,“充气!”就是一个非常受限的展览。任何想去看这个展览的人都要事先计划好才去能去看。

我们邀请的艺术家证明了M+致力于做多样性的视觉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建成的博物馆将包括艺术,设计,建筑,影像和表演。例如,崔正化起初就是一个室内和店铺设计师;刘家琨是建筑师。我们希望也能从海外引进一些经典作品;比如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的《复杂物堆》(“Complex Pile”),同时也支持来自香港地区的艺术。我们希望这样架起M+进行计划和未来展览的框架。

七年前,香港没有太多的当代艺术。人们将这里描述成“文化沙漠”。如今这已全然发生了改变。光展览第一周就已经有十万观众。以前的观众是对半分化的,外国人和本地人各占一半。如今百分之九十五的观众都来自香港。本地人对艺术的兴趣非常浓厚,尤其是对公众领域内的具有挑战性的艺术。

译/ 王丹华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