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雪

  • 亚洲的离岸岛屿

    大陆与岛屿之间的液态区间让两者的界限模糊不清,理所当然地,这种由距离产生的神秘与未知感让人们对这些交通工具难以抵达的地方存有一种难以理解的浪漫情怀和狂野想像。而由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与 Spring工作室联合策划的展览“亚洲的离岸岛屿”(Islands Off the Shores of Asia)却尝试以文化、意识、虚构和现实的角度去分析东南亚纷争激烈的岛屿(如钓鱼岛、太平洋群岛等)危机之根本原因和潜在模式。非史诗式叙事的展览气质延续了策展人 Cosmin Costinas 与 Inti Guerrero的合作风格——两人曾共同策划Para Site群展“疫年日志”——采用美术馆调查模式,使用来自不同文化与媒介的表达方式, 对多个饱受历史纷争的岛屿进行评论, 并试图寻找答案。

    展览中最具挑衅性的作品是林育荣(Charles Lim)的 《Inside Outside》(2005)——艺术家拍摄了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海面国界上的每一个浮标的正反两面, 所谓的 “国界”在艺术家的拍摄过程中被屡次侵犯。几十张浮标照片覆盖主展厅墙面空间, 这些大量视觉重复的照片将浮标本身的物理形态放到最大,为艺术家的“非法”行为暗度陈仓 。洪子建(James T. Hong)的视频作品记录了他探访纠纷长久的钓鱼岛的过程, 艺术家与海难者家属一同上岛,拍摄祭祀活动,旁白流露出自己作为“亚裔美国人”的困惑。柏林艺术家

  • 贾奈娜‧查普:思索景观

    钢筋水泥的香港中环,罕见一寸绿地,也许是因为这路程,在步入巴西/德国艺术家贾奈娜‧查普(Janaina Tschäpe)的个人展览“思索景观”(Contemplating Landscape) 时,有一种“绿洲式”的呼吸感。亮丽纯净的颜色织起起一种无形的热带气息,艺术家对色彩和形态的显著塑造很容易能从她的背景所了解到,于巴西长大的查普对亚马逊流域景观形态有多年的观察和实践。

    展览以装置作品《思索景观》(Contemplating Landscape,2014)为中心,数个多面几何体雕塑被重叠在一起,颜色滴流四溢,其形成的线条和流态与平面颜色之间有一种关于重力的对话。雕塑所对应的,是一幅大型丙烯绘画,其颜色光谱与雕塑相近,清晰的水平线指示出自然景观的源象。这幅图像具有超自然的颜色和抽象的形态,但不附和景观原态,独靠主观的意念和记忆,结构有着坚固难摧的几何层次,透露一丝德国后印象派风格的影响。

    查普早期主要以摄影和视频的表现形式去探索景观图案和自然驱动力,她曾多次在视频作品中扮演超自然生物,或以微妙的手法对景观进行介入。早期作品《梦的片段一》(Dream Sequence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5.23

    托比亚斯•伯格

    “充气!”( Inflation!)是对M+进行项目的继续,这个项目去年由M+发起,这家视觉文化博物馆计划2017年开放。本场展览展出了七个来自本地和国际的艺术家的充气雕塑,场地位于西九龙文化区之端,本地观众数目之多前所未有。展览策展人托比亚斯•伯格(Tobias Berger), 讲述了充气的概念和香港艺术意识的转变。“充气!”将持续到6月9日。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策划一个单媒介的展览。媒介的特殊性是受一定的条件启发的;我们想同时做一些临时性的,雕塑的,可见的,又具有挑战性的东西。人们可以说,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可充气的想法下完成的,但是每个艺术家采取的手法是各异的。刘家琨 《随风》(With the Wind,2009)的创作手法与贾若梅•戴勒(Jeremy Deller)在《亵渎》(Sacrilege,2012)中运用的很不同,后者强烈地参照了跳动的城堡。但是这个展览并非是对充气雕塑历史的研究,关注更多的是这个将建立博物馆的新空间。

    这次展览的场地是未来博物馆和周围的公园的交汇处。M+不久后将负责西九龙文化区的公共艺术。对我们而言,要深入研究公共雕塑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当雕塑被安置在自然的环境中,去探讨它的限制因素。做公共雕塑,就是为了没有准备的邂逅,人们经常在某些地方如广场等地撞见它们。但是“公共雕塑”这个词从常规意义上而言没必要。如今,由于交通的原因,这里的场地并不容易到达,和城市的设施脱节。这么说来,“充气!”就是一个非常受限的展览。任何想去看这个展览的人都要事先计划好才去能去看。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1.27

    全民创作

    一月初,香港艺术圈从长假里苏醒,几家画廊先抛出重点艺术家展,又传出两家国际画廊入驻香港的正式消息。Art Basel 借发布会带来整个贵宾关系团队,将网络撒入所有的艺术活动和开幕酒会之中。港岛南,Spring Workshop启动首年项目Moderation(s),艺术家策展人欢聚一厢。新加坡Art Stage让不少艺术人士都选择中转逗留香港,以赶上新年第一个大型展览--由亚洲艺术文献库和M+博物馆联手举办的宋冬个展“三十六历”。在香港,这两家艺术机构的号召力是全方位的,这从文献库每年高朋满座的筹款拍卖会就可以看出,不管是艺术家,画廊家还是藏家,都十分乐意踏入公益艺术机构的光环。

    “三十六历” 是宋冬在亚洲艺术文献库艺术家驻留计划的最终成果,作为第一位参与该计划的大陆艺术家,项目规模从构思到执行越滚越大,直到文献库意识到展览形式已超出了本身以研究为主的框架和能力,于是搬来M+博物馆团队来操作这次带有浓烈公众参与度的展览,不过M+尚未有自己的场馆(2017年才完工),还好太古集团(Swire Properties)翼下的两万尺艺术空间ArtisTree正好能满足供五百余人一堂创作的不寻常容量。

    三十六年,四百三十二个月,宋冬手制的四百三十二张月历大多记载了个人回忆。而参与者需要添加,改变艺术家的原稿,做出另一番诠释。下午六时,早已网上登记的参与者们已排起了长队,其中不乏幼童和鹤发长者。亚洲艺术文献库总监徐文玠(Clarie

  • 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现代生活中的过多选择是否会制造焦虑和心理障碍?答案无可置疑。Para/Site艺术空间的新群展借取美国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于六十年代完成的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为展览题目--已是后现代式的诙谐嘲弄。策展人林沁怡谨慎地重构展览空间,将五件艺术作品分置于明暗两室:孙逊的录像《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以诡异、梦魇般狂野的影像为入展观众设下少许不安情绪。连接展览的是只容得下单人的狭窄廊道,墙上的文学语句以及香港消费指数分析让观众滞留其中,也逼迫每位观者做出“进”或“出”的选择。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以动态格局而分布:新加坡艺术家李鸿辉(Michael Lee)的空间特定装置 《一个工人的向导》(A Worker’s Guide) 以不同尺寸的人形膜板遍布四围,一面保持物料的纯白,一面则贴附艺术家西装革履、扮演白领的影像,这个充填式雕塑将建筑本身水平不一的缺陷抚平;香港艺术家邓国骞(Tang Kwok Hin)的街灯柱擎起以廉价亮片制成的“图腾”转盘和意寓城市脉动的心电录像,三频道录像作品《东京梦华录》(Reminiscences of the Eastern Capital)分别将香港三个街区的景象以大型连锁商店和传统家庭小店分类重叠,制造出城市运作的紊乱机制;英国电影人亚当•柯蒂斯(Adam Curtis)的录像《世纪本身--快乐机器》(The

  • 采访 INTERVIEWS 2012.12.01

    王浩然

    王浩然是于2005年移居香港的美国艺术家,他早年就读心理研究学,并作为儿童心理学家参与过大量幼儿心理实验。他的作品内容常包含迷信观念、城市奇事与口述传说,以带有幽默感的美学形式展示出来。他在此解读最新个展“啮齿动物不在场”(Rodentia in Absentia)的概念渊源,及将动物作为创作伙伴的经验。

    “讲故事” 是我作品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在近年来的创作过程中,我意识到开门见山式的直白叙事并不能获取物件交流所含有的所有潜能。在一月份的个展中,我开始与语言打交道--语言如何调停我们的经验,并最终呈现自我影像和叙事本质。这激发了我对思想作为独立语言的极大兴趣。

    我尝试了不同方式来调查该视点,在作品《寻找个人语型的原基 IV》 (In Search of a Primordia Idiolect IV)中,我录下自己三十天的言谈,将词汇抹除,试探抽离非语言主导的发音内容。另外,我根据人们与宠物的对话录音写了一出短剧,录音剪辑出的三个角色被安置入作品《卡斯珀•霍瑟,罗摩占陀罗和赤塔的狗女孩娜塔纱》(Kasper Hauser, Ramachandra, and Natascha the Dog Girl of Chita.)中的三人对话。这些过程让我开始认真审视动物视角,如宠物狗会被人当作语言倾述者,无疑对它们的心理体验产生极大影响。这也是我跳入 “啮齿动物不在场” 的入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