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虽然,梅尔•博赫纳(Mel Bochner)的作品主要探讨了色彩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但他七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则将小石头集合在一起,动摇了雕塑的传统和纪念碑特性。Bochner在此讨论了他运用不起眼的材料创作新的价值体系。他目前的展览“主张与过程:雕塑理论”“Proposition and Process: A Theory of Sculpture (1968-1973),”)在纽约Peter Freeman举办,直到7月12日,这也是迄今为止他最大的雕塑回顾展。
除却一切,一件雕塑就是一件世俗之物,出现在我们共享的空间里。之所以使用鹅卵石,是因为它们存在于完全三维的物体和尘埃之间。从本质上讲,鹅卵石是无价的,很容易被取代,是一种无中介的材料。
第二个必须符合的条件是某些事物可以被计算成雕塑。一些人为的介入必须产生,其中包括一个目的,一个决定,或一个指令。人类创造顺序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计算,在拉丁语中,计算这个单词是calculus,直译就是“石头”,就如一种已经深深镌刻于我们语言中的思想。对我而言,关于计算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其实什么都改变不了。
雕塑的第三方面是与手作有关。尽管这些东西里没有一个经过了雕刻,铸模,挖孔,焊接,粘合,甚至重组,但数字五和十的应用意味着手的存在。(拉丁语手指的意思是‘数’的意思。)
这个装置背后的组织法则是与螺旋有关;这些作品按照风的逆时针方向排列。这样,就引导观众通过一系列的观念和现象关系去观看雕塑,以及他们自身和建筑的关系。为了“读解”这些鹅卵石和粉笔线,观众必须要向下去看,并且绕圈走,这也让观众们意识到他或她自己的身体也是世界上的物体。
艺术品不仅是物质载体或奢侈品。这些雕塑表明我想尽可能地创作一种亲密无间的无意识形态体验的愿望。其中隐含了对很多当代雕塑中所存在的过度规模化和拜物的批评。
展览结束后,所有的雕塑都会消失,回归原样。剩下的只是一个想法,成为记忆表层的一个划痕。当然,这其中也体现了一个悖论:没有物体,就不会有思想,没有思想,就不会有物体。
采访/ Frank Expósito
译/ 王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