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民生美术馆的新任代理执行馆长李峰上任之后推出了作为持续进行的系列研究的展览“向前进!——当代艺术与当代城市(一)”,其中包括两个艺术项目以及三位艺术家个展。我们特此邀请李峰深入探讨“向前进!”的理念与策展思考。展览将持续到8月27日。
这次的展览既然叫“当代艺术与当代城市”,那么就涉及到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北上广,还有成都。也有上海本地的艺术家,“组织”,大部分人对他们会觉得陌生,但他们是跟这个城市有关系的。如果展览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可能比较让人疲惫,缺少期待嘛,陌生化会是一段时间的需要。其他外地艺术家也是这样,宋琨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多,但其实大部分人也都不知道宋琨到底是什么样。
宋琨其实是美院附中和油画系出身的,但她逐渐越来越远离传统的美院油画系的那种写实的东西、比较引以为傲的功夫、传统,他有着精神上的真实和贵气。北京有一拨这样的人,他们也没什么钱,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追求,就是很喜欢一样东西,就在一起鼓弄。我觉得这就是架上作品背后比较有意思的东西。
“组织”的艺术项目最早是从书出发的,他们要到小区里跟普通市民发生互动,他们跑到广州去做的直接原因就是当时时代美术馆的邀请。这个作品很有意思,不仅跟普通市民互动,还把晦涩的当代艺术通俗化。如果这些小孩以后有幸读了艺术史或者我们的人文教育更全一点,他们会想我那时候就接触伊夫•克莱因、接触博伊斯,多牛啊。就像我小学四年级左右在堂兄家看到一本《变形记》,我以为是格林童话就看起来,越看越累,人怎么变成甲壳虫了,最后也没有变回来,家里人都很反感他……我看得很憋屈,但是好多年之后再回视,我觉得自己很骄傲。其实这个项目也是一样的。
我们这个展览看上去名字很大,是不是就是从北上广加成都选几个人?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很具体,比如邬建安,他其实是面对传统的特别具体的一个个案。他运用了剪纸、皮影这种制作手法和展示方式,很多都是传统的形象,但又由今天的人来制作,你看到这些东西第一时间不会想到是皮影。康海涛是个小城市的人,他在夜晚散步,散步在都市里面其实是既常见又难见到的。今天人们都躲在空调房里,散步的时候一辆车从身边开过去发出很大噪音。这个人为什么可以这么安静,安静中又有一种绚烂。所以每一个项目都有一种特别具体的指向。
关于这次展览,我希望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展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我觉得讨论相对私密化比较好,三五个人坐下来聊,并不一定要大的场面,大场面会变得很概念,变成了捧场和应景。我想很多展览的作用是悄悄的,有人会去琢磨后面的工作方式,有人会赞同这个作品但不赞同这个展览,我觉得一个展览说明不了问题,还是要不断去讨论。
接下去的第二回、第三回……讨论的问题会越来越具体。第一回选的艺术家很多都是我观察过很多年的,比如宋琨,这次展览的作品跨度其实有十年。后面的展览我想还是会很具体,甚至会跨到纽约、巴黎这些城市,具体到一件作品、一个人。还有会打破年龄的界线。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展览好像转向了年轻人,不完全是这样,这次年轻人可能多一点,以后会有很多作品打破这个界线,可能年轻为主,曝光少的艺术家要多一点,因为曝光太多意味着探讨的余地会比较窄,不够深入。对艺术家的选择上,只要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就我关心的问题有所提示。
我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展览,我们能逐渐看到中国的艺术方式,不再强调以前的父辈、复古、乡土,也不再像以前的政治、天安门、毛。外在的东西逐渐被清除掉,其他的叙事都死了,真正回到了什么是我。我觉得从这个“向前进”人们一定能看到中国艺术的向前进,不仅仅是当代艺术,我特意提到中国艺术,就是说代表了真正的价值观的所在。书画那已经不是中国艺术的了,那是市场、是生意;很多迅速的copy也不是艺术;很多拉到外面的虎皮,也不是艺术。那都是另外的事情。我认为逐渐回到一个个体的艺术,就是这次展览的一个出发点,而展览展示的不仅是当代艺术的向前进,也是艺术的向前进,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向前进。
采访/ 宫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