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今年初艺术家塞巴斯蒂安·布莱莫 (Sebastian Bremer) 与SO-IL建筑事务所联合策划了在纽约下东区艺术与建筑跨学科空间Storefront for Art & Architcture的展览“蓝图”,原空间于由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与艺术家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在八十年代设计。SO-IL早年在中国负责过“大声展”的空间设计,2010年获得了MoMA PS1的“年轻建筑师”项目大奖。事务所合伙人之一的刘静在这篇访谈中对“蓝图”项目进行了阐释,并讨论了SO-IL建筑事务所在艺术和建筑之间交叉地带的工作。
现在纽约开始有比较好的建筑了,美国人对建筑的意识也在增强。早年谈建筑的人多数在自己的圈子里谈,很少会有公共讨论,如今建筑也慢慢进入了公共讨论的领域,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时报等大众媒体上也开始得到了重视——我们的幸运也得益于舆论、媒体对这个领域兴趣的提升。此外,美国与欧洲的不同在于,在欧洲建筑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被实现的,而在美国纸上(理论的)的建筑和对建筑的实现是分离的。我们一开始的理念就是希望把纸上的理念作为实现建筑的工具,所以最初的项目就与艺术相关,与美术馆、双年展相关。
我们有一位很好的艺术家朋友塞巴斯蒂安·布莱莫,他在十几年前来到纽约,在切尔西做过展览。上世纪70、80年代,住在西村的艺术家已经开始渐渐转移到切尔西,艺术市场也出现了。正是因为这个艺术市场的存在,布莱莫希望做一个与市场没有关系的展览,把70、80年代会相互交换作品、一起合作的艺术家,依照社群搭建的方式集结在这意味。这批艺术家在那个时段刚刚起步,创作中形成的概念成为彼此关联的链条,所以“蓝图”也有不忘初衷的意思——不管以后成功或是失败,自己的概念演变到何种程度,依然需要留给自己一个原点,或者参考。
其实建筑和艺术有时是类似的,我们也需要市场,但艺术家对此还是会挣扎,但建筑则是没有需求就无法存在。我们的态度是:在经济生存的框架里寻找一些艺术性的升华。针对艺术家的挣扎,我们提出:为什么不把展览的范围扩大,把两个起步点相反的群体在中间徘徊的情况呈现出来,用以比较与观察?我们的策展理念就是没有确定的理念,只要与我们一起起步的,并与我们保持联络的同业同行,都可以参与;也有一些与我们不同年代却有共同语言,或者相互启发的朋友作为我们策展的背景,这样一个共同体的概念就形成了——不需要一个很高级的概念,很多参展人与我们也是一面之缘。参展的一共是十几位建筑家和三十位艺术家,唯一的要求是希望参展方回顾自己不论长短的创作历程,选择在生涯中各自领悟到自己创作脉络的起点作为蓝图的内容。
这次空间实验的构思与我们平时设计建筑时的思考是类似的:建筑的“开”与“关”对应的就是公共与私人的关系。很少有半公半私的建筑,不管是公共或者私人的建筑都需要一种保护。所以“关”的这种条件是很必要的,但也需要有一种“开”,从而保证与对象发生关系。但让建筑一直处在这种“半开不开”的状态是种比较难的情况,以Storefront为例,建筑的外立面虽然是半开的,但还是有一种界线,一种半互动,这便需要“信任”,进而才能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置于某个并不很固定的位置上——这种感觉就是我们的意识中想要追寻的领域。通过在外立面上包裹这层不透明的薄膜,可以在“非开即关”的对立条件之外加上这层“不开不关”的外延,也是展览三次实现中唯一一次在建筑外部进行的实验。
采访/ 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