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无情小姐
在一个于不断失败中力争全民普选的地方讨论选美,本身就具备了她的“民主价值”。香港作家陈浩泉的《香港小姐》写出了渴望麻雀变凤凰的女人们的多舛命运以及名利场的残酷现实,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与无情。而“香港小姐”这个七十年代起由“有线台”举办并逐渐发展为全民景观的节目,事实上可以追溯回海外社群组织关于群体身份构建的年度仪式。不仅在华埠,在各移民城市中,菲律宾、越南等海外侨民也都有她们各自的选美/政治比赛。
温情主义(sentimentalism,或被展览组织者翻译成“滥情主义”)是学者周蕾(Rey Chow)在尝试概括八十年代以来当代华语电影(王家卫、许鞍华、李安、蔡明亮、李杨等)中的家国情怀时提及的一种情动模式(affective mode)。此概念在“寻求无情小姐”中被策展人陈思颖和许大小扩展为涵盖了当代酷儿文化、移民经验和“不可见劳作”(invisible labor)的理论工具。如此嫁接是否合适在此评论中无法展开,但展览以侨民经验为基础,结合香港广播电视史,强调性别取向、身份认同的起点,似乎可与周蕾在发展温情主义时试图绕开由西方左派学者所主导的当代文化理论中“美学和理论之先锋主义” 有所契合——其希望通过当代华语电影找到突破西方进步主义理论框架的突破口。
展览中,来自陕西的素人艺术家西亚蝶(西伯利亚的蝴蝶的简称)的剪纸作品《门》描摹了万花之中的三口之家,门内是炕上哺育孩童的母亲,门外则是正在与人口交的丈夫;摆脱从小练习的芭蕾,成年后变身为菲律宾钢管舞女王的表演艺术家E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