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2015年4月10日,韩国釜山市立美术馆“李禹焕空间”(Space Lee Ufan)正式开放。这是第二处专门陈列李禹焕作品的永久性展览空间(第一处是位于日本直岛的李禹焕美术馆)。李禹焕不但为这一计划构想出了原始建筑设计方案,还特别挑选了陈列作品、监督了装置作品的完成,同时他还负责空间墙面文字的大小和位置,甚至还为这里的咖啡馆设计了木质座椅。总之,李禹焕空间可谓是一件总体艺术作品,它也是这位艺术家在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作品。
我总会对构建只陈列我的作品的美术馆这样的构想产生疑虑。“美术馆”作为一种特权化的机构,总会被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充斥。我反对美术馆作为艺术品被拿来展示和欣赏之所这样的概念。对于我的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我都会着意使它们融于周遭的环境。因此,我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画廊中仅仅独立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我起初反对在直岛开设李禹焕美术馆的构想,但最终却被建筑师安藤忠雄说服——他强调会为我的作品设计出一个“空间”,而不是一座“美术馆”。尽管官方依旧称其为“美术馆。”
当釜山市立美术馆馆长曹日相(Ilsang Cho)提出可以提供这处美术馆区域内的空地时,我想到可以在这里建设一座美术馆附属建筑。由于空间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由我来构想这座建筑的基本面貌,再由建筑师Yongdae Ahn负责建筑物的结构和建造,并解决所有的难题——包括和官方协商这样的事。
这是一个“震动”的空间——参观者在其中漫步时可以感受到作品与空间之间的震动。我对于“关系”很感兴趣,并从60年代晚期开始使用“关系”(relation)这个词作为我作品的参照。我受古希腊哲学影响,认为每一客体的形成并非起源于事物,而是源于事物之间的关联。如今,很多人都在讨论这样的“关系”以及关系美学。我不确定这些概念和我的作品是否相关,但我觉得如果作品太受“关系”控制也是有问题的。我认为关系应被隐藏而非被揭露。我在近期作品中所使用的“对话”、“震动”这些命题,便旨在突出超越于艺术品客体本身的环境的存在。简言之,我的作品总存在于其自身客体之外。
不是所有参观者都能理解或欣赏我的作品。对他们来说,这些作品可能并非雕塑,而仅仅是石头。有些观者甚至会为此感觉愤怒。但我希望参观者可以至少思考一次:为什么一位艺术家会在一间画廊空间里放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呢?我希望观者可以放下所有成见,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一件作品。当然,我不强迫任何人接受我的想法。当代艺术现在仍是一种进程中的形式。它的价值仍有待考量。
成为艺术家的道路是孤独的,基本上你需要自己做所有的事。但当你去探索艺术的本质时,你会发现它是与社会相接的。无论作品是何等诗意或超现实,你会发现它们是参与到世界之中的。艺术家的使命是挑战任何事,因此,艺术家不应该为现实辩解或遵从它。换句话说,艺术家生性就是反体制的,参与一些社会运动或政治活动并不属于艺术的纬度,而更倾向于民权范畴。作为艺术家,我总在试图削弱自我。当人们看到我的作品,如《始于风》(From Winds)或《始于点》(From Dots)时,他们总会问:“要到哪里去?”对我来说,一切没有终点,仅有起点。
采访/ Jung-Ah Woo
译/ 钟若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