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g-Ah Woo

  • 采访 INTERVIEWS 2015.06.29

    李禹焕

    2015年4月10日,韩国釜山市立美术馆“李禹焕空间”(Space Lee Ufan)正式开放。这是第二处专门陈列李禹焕作品的永久性展览空间(第一处是位于日本直岛的李禹焕美术馆)。李禹焕不但为这一计划构想出了原始建筑设计方案,还特别挑选了陈列作品、监督了装置作品的完成,同时他还负责空间墙面文字的大小和位置,甚至还为这里的咖啡馆设计了木质座椅。总之,李禹焕空间可谓是一件总体艺术作品,它也是这位艺术家在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作品。

    我总会对构建只陈列我的作品的美术馆这样的构想产生疑虑。“美术馆”作为一种特权化的机构,总会被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充斥。我反对美术馆作为艺术品被拿来展示和欣赏之所这样的概念。对于我的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我都会着意使它们融于周遭的环境。因此,我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画廊中仅仅独立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我起初反对在直岛开设李禹焕美术馆的构想,但最终却被建筑师安藤忠雄说服——他强调会为我的作品设计出一个“空间”,而不是一座“美术馆”。尽管官方依旧称其为“美术馆。”

    当釜山市立美术馆馆长曹日相(Ilsang Cho)提出可以提供这处美术馆区域内的空地时,我想到可以在这里建设一座美术馆附属建筑。由于空间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由我来构想这座建筑的基本面貌,再由建筑师Yongdae Ahn负责建筑物的结构和建造,并解决所有的难题——包括和官方协商这样的事。

  • (不)可能/的风景

    在由安素妍(Soyeon Ahn)策展的“(不)可能/的风景”([Im]Possible Landscape)中,十四位来自不同代际、背景的艺术家利用多样化的媒体探索“风景”的意义。在韩国,传统意义上的风景作品(山水,sansu,在文字上以“山”与“水”并称)意在提供给文人从现实的困苦中解脱而出的虚拟的避难所,一个他们无需远离位于都市的居所便可以进入的地方。然而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却表明,某种描述永远无法提供一处纯粹逃离现实的空间。

    康红矩(Hong-Goo Kang)使用数字摄影重新创作了19世纪文人画大家金正喜(Jung-Hui Kim)的代表作《冬日》(Wintry Days [Sehando])。在原有的水墨画中,一座简陋的小屋与松木构建的寂寥画面象征着最终导致其流亡的政治主张。在康的作品《格林贝尔特-冬日》(Greenbelt-Sehando, 1999–2000)中,小屋与粉状的树木被反讽性地置于韩国的格林贝尔格(Greenbelt)地区,这里以堆积的瓦砾与碎石著称。这些碎屑代表了韩国在20世纪末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残留物,而这些残留物又将被剥夺了公民权的人民从格林贝尔特地区驱逐了出去。康并不是唯一一位记录了那些处于无声无息寂灭过程中风景的艺术家,金东渊(Dong-Yeon Kim)的作品《神圣之城 12》( The Holy City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