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黄静远

黄静远,“今天吃什么”展览现场,2015.

艺术家黄静远目前工作与生活于北京。她的绘画作品经常选取来自其他媒介的图像,诸如互联网自拍或电视截屏等随机图像作为蓝本,借以在画面内部给予现实及历史某种当代性面貌。在这篇访谈中,她谈及其选择图像的原则,作品的“媒介物质性”,以及作为艺术家,其与理论、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她的“公民三部曲”的第一个项目“今天吃什么”刚刚于凹凸空间结束,第二个项目“公元2016”将于12月5日在新空间THE OFFICE举行,并持续到明年1月20日。

我选择绘画图像的标准其实蛮抽象的:就是失控!我关注那些可以不被拍摄者完全绑架的图像,或者说是我觉得有历史投射力的“刺点”。其实很多时候我都会按照直觉“无序”的工作,而且总是在做大量的排除法——直到有人对我说起罗兰•巴特的“刺点”,我的千头万绪开始具备了一个框架。当然框架总是为了破除框架而存在的。我现在觉得自己在寻找一种“泛刺点精神”,一个更加社会性且带有媒介修订意识的观看可能。我以前曾经画过一些直接的政治图像,这种图像并没有出现在新的项目里——以后有可能还会再去画一些标志性的图像,如果我能做到通过绘画把原图的意图“内爆”出来的话。画法和整个画的体量也是近期才开始解决的事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以后还会试图将图像与图像、图像与空间的关系添加进来,实现性质完全不同的图像的内爆“大派对”。

我很赞同你的说法,你认为我的绘画里具有某种“媒介物质性”。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有一副作品源于电视剧87版《红楼梦》的截屏。截屏除了自身的内容以外,还携带着电视图像的机械纹理,以及电视图像转化时产生的数码纹理。这些媒介化的纹理都有各自的指向,在这个基础上再将其加工为作品,又多了一层画者的纹理。它可能是对于既存纹理的反对,也有可能附和着它们:它最终构成一个新的指向——对内于画面者,它是关于历史的不同理解,而对于观者,它是不同的情绪要求。而且这个指向具备新的物质载体:油画颜料,画布与悬挂方式。画的体量与观看、笔触以及文化之“高低”的关系,都是在超标准的使用绘画的物质可能。这个以复杂的媒介物质性作为绘画方法论的“策略”可能就是我认为自身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需要绘画的物质性,写实绘画的物质性在这里其实充当了一种观念表达。图像的非物质性不是考察作品观念含量的必选项。

对我而言创作还是得从个体觉得最有问题、最过不去的地方出发。我对观念艺术的理解一直不是以“去情绪”为代价和标志的。我对艺术史和当代理论的了解这点可能转化为我创作生命里面的一种情绪能量。比如中年妇女的审美生活是浓厚的,是粗暴的伤害和柔和的欲望混杂的领域,是需要很大的理性才能不被其吞噬的历程。还有,比如选择写实技法也是一个持久战,也需要自己心里有“底”,手感与历史感结合在一起的“底”。判断与坚持需要有工具,历史和理论后面独立与批判性的思考才是更好的家园。而我对“策略”的理解是这样:它是艺术创作里面一部分,但不是一个出发点。我更在乎反馈,我需要在发出和接收之间不断学习修改。

近期会完成“公民三部曲”,三部曲的第一个项目“今天吃什么”已经在凹凸空间发生了,接下来马上要开始的第二个项目是于新空间THE OFFICE进行的“公元2016”。这三部曲都涉及图像、空间与绘画的关系,都发生在特定场所里。我的工作方法是针对这些场所也已存在的图像意识,开始选图,考虑体积大小和悬挂方式,然后再动笔。另外,我还想解决壁画尺幅上的布面油画的技术问题,以及把“人民的图像”、“泛刺点精神”等几个理论点写作成文。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