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本文中,艺术家苗颖通过介绍近期她在没顶画廊的个展“内容觉醒”及其最新创作,为我们解析了“超级素人”如何在适应网络生存与内容制造的漏洞中形成所谓的“半屁股美学”(Half-Assed Aesthetics)。面对当下围绕“后网络的热潮”的激烈讨论,苗颖不仅分析了网络商业模式运营中所建立的语言逻辑对其自身的影响,而且探讨了该现象对艺术家身份,甚至艺术机构和艺术品流通可能带来的改变。展览“内容觉醒”将持续到7月17日。
“内容觉醒”里其实有两个现实。在其中一个现实里,内容醒了之后离家出走;在另一个现实里,内容醒在了现实前面,然后把现实摇醒。
人们可能更愿意相信是自己在使用工具,而不是工具在使用自己。从社交媒体开始,大家需要快速制造图像来参与社交,这个图像制造工具必须以方便为主,一来用户需要快速制作图像以在社交媒体上做出回应,二来它的客户是“超级素人”。如果说“素人”是指专业的业余爱好者,那么“超级素人”是则是路人甚至黑粉。以往,图像制作工具的主要定位总是专注于“素人”和“专业人”。商家(从单反机,智能手机到图像软件)开始第一次大规模地为“超级素人”制作图像工具。
几乎一夜之间,应用软件(APP) 商店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为“超级素人”打造的图像编辑软件,比如这次展览中“清新的图像”中使用和讨论的“美图秀秀”软件的“去雾功能”——一种“方便美学”(Practical Aesthetic)的极致。这种“方便美学”表现为,为了效率,工具将为你做出选择。同时为了让你在千篇一律的“一键功能”里体现出“独一无二”的存在感,工具会在为你做出选择的同时提供很多相似的选择。在为你做出选择后,又让你觉得那是你自己做的选择。这是一种假装在效率和自我表达中找到了平衡的错觉。比如你手机上的图像编辑APP有20个不同的lomo风格滤镜,而其实“艺术lomo”和“怀旧lomo”并没有太大区别。在《黄金公式,素材的边缘》里也是这样,录像和图片素材被简单分类,未经剪辑随意组合,就像作品里捏造的黄金公式,似乎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其实作为使用者的你并无自主选择权。我在作品《内容觉醒,意识的5根柱子:取回你身体和意识和未来的主权》中运用了“内容觉醒”(content aware)自动填充工具——这是专业软件photoshop的中的“超级素人”功能,均提示了“内容”的出走。
超级素人在运用专业或非专业软件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技术有限而产生漏洞(bug),这种因技术和审美偏差引起的漏洞会产生一种“半屁股美学”——这是一种形式崩坏的因特网审美,作为“电子民谣(digital folklore)”的一种。在这里,现实不需要形式的糖衣,形式只穿了半件糖衣就与现实在半路不期而遇。《#mybootleg》里,小贾斯丁身上生硬捆绑的一卷iphone手机,《男神女神和干爹》里,人物与狼之间混乱的空间关系,以及《困难的GIF-无困难版》里的微信自定义用户GIF表情,都受启发于网友、网络迷因和网店广告的“半屁股美学”,这些超级素人企图用有限的形式表达超出能力范围的现实,反倒慢慢形成一种逻辑语言。形式崩坏后反而使内容跑到了现实前面,这就是我说的“内容叫醒现实”。
人们一方面比任何时候更相信图片,用图片取代现实,比如相信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磨皮的脸胜过真实的脸;另一方面图像由于容易生产则比任何时候都更一文不值。从某种角度来看, 艺术家不再直接创造图像,而是成为了整合网民为适应社交潮流以及在经济时代中生存所制造的图像的“编辑”。所谓的比较“当下”的艺术家是那些会更多处理自己和所处时代及社会关系的人, 他们对这种关系进行“编辑”。艺术家需要在新的关系中调整工作方式,就像一个不断在自动对焦的镜头,而不是站在偶像的神坛上用布道的方式传播个人美学——毕竟连真偶像都去参加真人秀了。一切光晕(aura)都会土崩瓦解,连渣都不剩。网络不但为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也自下而上地影响了主流艺术。比如越来越多的画廊开始使用白色日光灯管照明,使画廊越来越像一个白盒子,也就是越来越像无影摄影棚。因为人们不会只看画廊专业摄影师提供的完美图片,而更多是看来自社交媒体上千千万超级素人拍摄的图片。画廊只能用心良苦地将自己变成一个360度全方位滴水不漏的美图相机,来防火防盗防超级素人。商业广告也开始使用超级素人的“风格”制作广告,因为这样更真实,也更容易打动消费者。与之相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为展览制作预告片,我这次也用最简单的素材和软件自带的转场效果剪了一个好莱坞式的展览预告来营造气氛。如果这真的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那也要用这个差时代的方式来告诫人们,而不是抱怨这个时代素质有多差。我不大赞成用老媒介来探索新的媒介,因为这种老瓶装新酒的做法只是在探讨新媒介里面的信息而不是媒介本身;我也不期待老的工作方式会适用于新事物。一个新事物被创造,总会改变一些其他。
最近,我刚刚在新美术馆的“第一眼:新艺术在线”(The New Museum, First Look: New Art Online)项目里发布了最新网络个展,也是我的最新长期项目“Chinternet Plus”—一个山寨的意识形态。这是我第一次用商业网站模式展示6套全新作品,内容涉及“后弹幕”时代的网络直播,如何制作山寨logo等等。总体来说,我的工作出发点是不断挑战和探讨新媒介的可能性,希望自己可以尽量保持一些实验性。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我不相信存在一劳永逸的媒介、主题或表达方式。我期待变化,哪怕变化会推翻自己。比起自己,我更愿意忠于这个时代。我希望自己不要通过创造个人风格,来使自己深刻地相信自己。
采访/ 贺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