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09年12月

2009年度十佳

1.拉里•约翰逊(Larry Johnson)(洛杉矶,汉默美术馆)
约翰逊“用来观看并/或阅读”的照片介于沃霍尔淡漠的距离与TMZ跟踪狂似的窥探之间。展示的对象与其说是名流世界,不如说是这个世界里美梦与平凡并存的双重维度。(这场姗姗来迟的回归展举办的同一周,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死于用药过量,真是令人沉痛的巧合。)约翰逊一次又一次准确地捕捉到好莱坞形象当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属性:田园意象和碎梦大道。策展人Russell Ferguson巧妙地将若干细节略有差异的同类作品纳入展览——如一系列带文本的雪景照片——充分表现了艺术家对重复的关注和他坏坏的幽默感。约翰逊终于引起了一些注意,我们衷心希望这位著名“隐士”不要太快淡出人们的视线。

拉里•约翰逊、《无题》(无题)、1983、六张彩色摄影、每张51× 61cm。

2. 威廉•E•琼斯(William E. Jones),“大杂烩”(洛杉矶,REDCAT)
琼斯在艺术、电影、色情片互相重叠的界线之间捕捉素材,发掘出一个惊人的资料库(大部分都是被人遗忘的家用录像带),并将其作为原材料,就不同的欲望场所进行了一番动人的思考,其中既有洛杉矶的无名仓库,也有东欧共产主义晚期破旧的家居陈设。Bérénice Reynaud组织的这次放映只持续一晚,期间艺术家推出了两部让人喜出望外的新片——《差异(一种新的全面跃进状态正在浮现)》(Discrepancy [A New All Around Leap Forward Situation Is Emerging])和《差异(倒计时)》(Discrepancy [Countdown])。两部录像并排播放,共用一个与画面毫不相干的音轨:由机器人声朗读的伊西多尔•伊苏(Isidore Isou)宣言(伊苏在宣言里呼吁发起一场“反对电影的暴乱”)。琼斯是在响应自己的号召。

威廉•E•琼斯、《差异》、2009、彩色录像截图、9分30秒

3. 西蒙•福尔蒂(Simone Forti)(洛杉矶,The Box)
这次小型回顾展混合了福尔蒂重要舞蹈作品(如1961年的《蜷缩》[Huddle])的录像和照片,以及大量绘画、资料,甚至包括一张全息图片。展览以福尔蒂的最新作品《借盐》(To Borrow Salt, 2009)开场,艺术家和其他演出人员轻快地穿梭于两个展厅以及地下室之间,将身体的运动、自传体文本和即兴戏剧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观众在展厅内可以四处走动,难免会错过一些内容,但我无比幸运地看到福尔蒂如何将自己七十高龄但仍然优雅的身体摔在地板上,同时发出野兽般的咆哮。

4.埃拉德•拉斯里(Elad Lassry)(洛杉矶,David Kordansky画廊)
尽管拉斯里神秘魅惑的照片通常都是在工作室里拍的,但他拍摄的对象——食物、动物、精心摆拍的模特、排列优雅的现成品——都让人忍不住想起谷歌图片搜索栏输入“商业摄影”后得出的神奇结果(不信你试试)。然而,在如今这个速食图像泛滥的时代,拉斯里的照片有具体事物的属性——规格不大,但经过边框的搭配或拼贴“链”的改换,能够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由地放慢节奏。同理,他在2009年创作的16毫米影片《无题》(Untitled)也以令人心醉的姿态漂浮于静止的边缘。

埃拉德•拉斯里、《无题》、2009、16毫米彩色影片截图、11分40秒。

5 .“录像之旅”(“Video Journeys”)(洛杉矶,Sister@Cottage Home)
通常,录像群展就意味着灾难,但这次的运气好极,展览非但不糟糕,还博了个满堂彩。简单介绍一下背景:这家原名Sister的画廊现在更名为Kathryn Brennan,展场位于Cottage Home空间。该空间由几家唐人街画廊轮流使用。本次录像展邀请了十名雕塑家为十部参展录像制作“观影站”,最终成果千差万别,但基本上都带着开玩笑似的敌意。贾斯汀•比尔(Justin Beal)将卡尔•克劳福德(Cal Crawford)偏执的同心圆动画片放到一台监视器里播放,并用伸缩薄膜把监视器固定在基座上;利•罗克林(Ry Rocklen)起伏卷曲的地毯简直像要把保罗•斯洛克姆(Paul Slocum)的作品吞进肚子一样。艾瑞克•韦斯利(Eric Wesley)干脆把保罗•法伊弗(Paul Pfeiffer)诡异的录像《性机器》(Sex Machine, 2001)烧录成一大摞DVD光盘,放在前台当赠品,充分暗示了该媒介的可变性。

艾瑞克•韦斯利、保罗•斯洛克姆、《性机器》、2001、仅用于观看、2009、DVD与珠宝盒。

6. 卡特•马尔/詹妮弗•韦斯特(Carter Mull/Jennifer West)(洛杉矶,Marc Foxx画廊)
这两场野心勃勃的个展举办时间相隔几个月,举办地点则是同一家画廊。马尔和韦斯特分别探讨了从模拟向数码转换中的摄影和电影媒介。两场展览上都充满抽象的标志,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这些标志吸引,但更震撼人心的却是表面之下迸发的叙述事件:对马尔来说,是《洛杉矶时报》上迷宫城市的迷幻回响;对韦斯特来说,是流行文化麻醉品驱动下对城市神话的重演。

7 .“丹•格雷厄姆:超越”( Dan Graham: Beyond)(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策展人本内特•辛普森(Bennett Simpson)和克里斯•艾尔斯(Chrissie Iles)在本次回顾展上表现得从容不迫。在他们的策划下,格雷厄姆变化多样的创作主题——从杂志版面设计到电影装置,从建筑模型到长篇纪录片——互相联系的线索几乎显得有点过于清晰。毕竟,正是这位艺术家最近宣称他奇异的镜屋是受到公司建筑与迷幻药之间出人意料的关系启发而创作的。此次展品中包括一件新的看板和投影作品,格雷厄姆在其中细数了影响自己创作的若干人和事——一种异常谦逊又稍微有些让人尴尬的姿态。当然,我们可以想象,比起影响格雷厄姆的人,在他巨大的阴影遮蔽下无法逃脱的艺术家要多得多。

8.Shio Kusaka(洛杉矶,Shane Campell画廊)
Kusaka的陶瓷器皿看上去就像普通的茶杯、花盆、花瓶,可以来自日本,也可以来自世界其他地区。没错,这些陶罐都是实用性器皿,但这位现居洛杉矶的艺术家对形式的关注——线条和体积,表面游戏,重复和差异——使他的作品刚好融入从约翰•麦克劳克林(John McLaughlin)到罗伊•麦克马金(Roy McMakin)的西海岸观念抽象派别,也充分证明这一族系到目前为止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9. 香农•埃布纳(Shannon Ebner),《太阳出错》(The Sun as Error)(与Dexter Sinister合作;洛杉矶艺术博物馆)
埃布纳和Dexter Sinister合作的这本大书对“咖啡桌读物”做了一次批判又略微有些乖戾的处理。无事乱翻书的乐趣在这里短了路但又不至于被全盘否定。联想式的制作过程清晰易辨,但同时也是开放的。该书简明扼要地把埃布纳的项目定位为对在图像、物品和文本的复杂体系中不断散失又不断寻回的符号坚持不懈的调解。

选自香农•埃布纳的《太阳出错》(与Dexter Sinister合作;洛杉矶艺术博物馆、2009)

10. 理查德•霍金斯(Richard Hawkins),《混乱之地》(Entropy Place)(洛杉矶,理查德 •泰勒斯画廊)
今年传遍整个艺术界的灰暗心情被愤世嫉俗的霍金斯用《混乱之地》(Entropy Place, 2009)一件作品精妙地做了个总结。这座寓言式的台式模型刻画了两家关门大吉的唐人街画廊,时间显然是大崩盘之后,画廊墙上红的、绿的、粉的涂得热闹非凡,旁边挂着的牌子上用“东方”书法写着“此屋出租”,令人观之不忍。和霍金斯最近的玩具屋系列一样,画廊天花板上挂着圣诞节彩灯。还通着电:大无畏的希望?

译注:奥巴马写的第二本书书名就叫《大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

麦克•奈德•霍尔特(Michael Ned Holte)长期为《Artforum》撰稿,目前在加州艺术学院任访问教授。他是亚历克西斯•玛格丽特•特普林(Alexis Marguerite Teplin)2009年9月在蛇形画廊的戏剧《派对》的编剧之一,目前正在筹备将于2010年5月在洛杉矶Cottage Home托马斯•所罗门画廊(Thomas Solomon Gallery)举办的展览“支持团队”(Support Group)。

译/ 杜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