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鬼怪与幽灵——历史的影子”(Ghosts and Spectres——Shadows of History),新加坡NTU当代艺术中心,Ute Meta Bauer和Khim Ong策展.
鬼魂常用以比喻无人谈及或哀悼的历史创伤。展览中的作品用此手法指向亚洲战后历史的内伤,表述这些记忆中的幽灵。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Ho Tzu Nyen)的影像装置作品《无名者》(The Nameless, 2015)重新剪辑了香港演员梁朝伟出演的多部电影片段,使他看似诠释了Lai Teck的形象(Lai Teck是幽魂一般的马来西亚共产党秘书长1939到1947年间使用过的五十个化名中的一个)。并且,作品中喃喃的亞洲語言對白,让人联想起粤语里的说法“鬼食泥”(gwái sihk nàih),即含糊不清地自言自语(历史上鬼魂的形态各有区别,但鬼魂的语言和说话方式却鲜少有人注意)。《午夜凶铃》(1998)和《咒怨》(2002)曾获得的巨大成功,宣扬了一种同质化的超自然现象图像学——缺乏文化特性的黑长发和白色长袍是其特征。这个展览鬼的文化地质学为亚洲的惊悚语言增加了有趣的差异。
2 “看看我们:自拍之前的中国肖像摄影”,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凯伦·史密斯策展
在苏珊·桑塔格的著作《论摄影》里,她将照相机比作枪。如今照相机镜头更像是镜子,将人物反射到社会舞台的迷宫之中(在中国,美图秀秀修图软件因其滤镜功能红极一时,每个月吸引上百万用户)。这个展览不仅追溯了中国自拍肖像摄影的转型与演变,也呈现了取景方式的转变,以及技术更迭的效应。展览中有一组来自北京银矿、年份跨越20世纪30至80年代的照片,它们的尺寸窄而长,比例仿似书签;照片中人物的手臂贴紧自己的躯干,使得整个身体可见于相片上,或者可以成为我们现在困坐手机屏幕的写照。
3 “梁绍基: 纱砂沙”,上海香格纳画廊
相比北京或上海这样的都市中心,艺术家梁绍基似乎更愿意在天台山与蚕虫共度自己隐士般的生活。展览题目“纱砂沙”指代蚕的幼虫吐丝时发出的声音。将纯噪音前置,瓦解了人们对丝绸的的符号化东方主义印象。香格纳画廊展厅内,这些由生蚕丝包裹的“软雕塑”在空间中形成感官的节奏。
4 郑国谷,“回路寻真”,广州维他命艺术空间
作为郑国谷的阳江长期项目“了园”(前称“帝国时代”)的延伸,展览标志着艺术家本人兴趣领域的转移:从涵盖虚拟文明的网络游戏到过热经济发展中的隐性能量。展厅内,来自(源于网络的)唐卡图像与从脉轮中提取出来的六边形(就像博尔赫斯不断重复的宇宙结构)绘画被并置悬挂。
5 黎清妍,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由克里斯蒂娜·马塞尔策划)
黎清妍作品中标志性的人物形象往往头身比例失调,沉浸于由不透明色块所描画的阴暗风景里,仿佛复制了香港那停滞不前的情感空间。这块土地独特的心理地理学来源于1997年交接的政治残留、地方性的空间匮乏,以及普遍的悲观弊病。在威尼斯,这些绘画的沉重感与距其不远处艺术家圣戈·南古地(Senga Nengudi)的模仿沉重肢体的丝袜雕塑形成对话。
6 唐纳天,“幻兽”,上海天线空间
展览中唐纳天缝合了可视与不可视的世界。展览题目“幻兽”不仅指向希腊神话学中的怪兽奇美拉(Chimera),还指涉了一个用于形象化分子结构的软件。展出作品突出了人类和机器、身体视域和微观角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人鼻病毒14型》(2016)里,唐纳天将流感病毒图像投射于漂浮着的巨大沙滩球上,沙滩球在工业电扇制造的气流中互相拍击。旁边,两个铺着地毯的实验室培育间看起来清洁无菌,然而,被仔细悬挂的一卷卷卫生纸却暗示了未见的污染那令人不安的存在。
7 海尔兄弟Feat. Keith Ape,音乐电视《微信》,Sean Miyashiro导演
由Miyashiro旗下专注于亚洲说唱歌手的厂牌88rising发布的这部音乐录影带将微信——这一统一了中国(一个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YouTube被禁的国家)社交网络集体经验的软件——用户界面的各种元素聚合到一起。成都音乐组合海尔兄弟(Higher Brothers)创作的trap音乐的背景影像包括了我们所熟悉的手机通知、表情,以及视频聊天和图片传输中的视觉图像。
8 王卫 & 高倩彤,“逼真主义”,上海马凌画廊
从王卫的浴室马赛克瓷砖画到高倩彤对比各种影像形式长宽比的录像,这个展览充斥着形式的和声。展览中的作品共同探讨了城市化和(尤其是刻意为之的)技术老化这两种驾齐驱的过程对我们感知机制的塑造。
9 王凝慧,个展,上海胶囊空间
这位中国出生、现定居于洛杉矶的艺术家以此次展览不断地向我们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雕塑?她所展示的简洁优雅的作品使用了雾气、苔藓和含羞草等材料,对上述提问做出了最坦诚的回应。
10 余友涵,“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系列” 之 “余友涵回顾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龚彦策展
此次回顾展回溯了这位73岁的艺术家50年来的艺术生涯。尽管他色彩斑斓的毛主席绘画可能固化了人们对他的认知,从而将他的创作简化为政治波普,但是这场展览所展出的多样风格——从毕卡比亚式的拼贴画到实验水墨——消除了这种还原主义认识。终极来说,这个展览有力地审视了各种竞争激烈的现代主义思潮。
刘秀仪(Venus Lau)是一名现居上海的策展人/作者。她目前是K11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曾经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也是《曹斐:锦绣香江》和《张培力:确切的快感》等出版物的编辑。
译/ 李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