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24年9月刊

主编来信

奇异时日

名人总在不断相继离世,但近几个月艺术界的逝世人数尤其引人注目,仿佛我们正在为那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纽约的长达几十年的艺术史篇章划上句号。今年3月,我们失去了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4月,费思·林戈尔德(Faith Ringgold)离世(比萨·巴特勒[Bisa Butler]在我们的夏季刊中曾撰文悼念);5月,我们又送别了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6月,芭芭拉·格莱斯顿(Barbara Gladstone)也离我们而去;7月,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离世,这里仅列举其中几位。此外,我们最近还失去了许多生平故事始于纽约以外的著名人物,如黎光顶(Dinh Q. Lê)(Hung Duong在夏季刊中表达了对他的赞颂),以及布莱斯·曼德富·阿亚沃(Blaise Mandefu Ayawo)(我们已于7月在线上发布阿祖·恩瓦博古[Azu Nwagbogu]对他的追忆文章)。在本期杂志中,我们通过萨拉·K·里奇(Sarah K. Rich)和戈登·休斯(Gordon Hughes)的文章,分别向斯特拉和塞拉致以敬意。他们都并未将这两位艺术家的重要地位视为理所当然,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大于实物尺寸”的声誉及雕塑作品。

这些逝世事件为今年夏天的艺术界笼罩上了一层阴影。正如我们驻柏林的编辑巴勃罗·拉里奥斯(Pablo Larios)在6月巴塞尔艺术展的“所见所闻”中所报道的,大家现在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便是代际更替的感觉:当今领先画廊的创始人们正在筹备或实施他们的继任计划,而那些与他们一同崛起的艺术家则逐渐淡化为幽灵般的历史先驱。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去铭记——甚至哀悼——这个曾经定义了我们所继承的艺术世界的群体。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承认他们的远见与局限,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在他们留下的遗产之上,走上他们为我们指引但自己未曾踏足的道路——这一充满希望的想法,也体现在总统乔·拜登将接力棒传递给总统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的过程中。

在这个弥漫着哀悼氛围的夏季,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处处都是外人”邀请我们关注那些提出另类前行道路的“外人”(foreign)艺术家、原住民艺术家以及酷儿艺术家,其中包括许多在西方主流艺术界几乎未曾被注意的已故艺术家。按照惯例,《艺术论坛》在本期九月刊中对双年展进行了评论。尽管曼努埃尔·博尔哈-维莱尔(Manuel Borja-Villel)、西蒙·恩贾米(Simon Njami)和萨拉·拉扎(Sara Raza)在此呈现的观点并非独家,但我们希望这些评论能成为最具决定性的文字之一。这些评论无疑触及了围绕着佩德罗萨的策展框架而产生的论争的核心。这一策展框架进一步推动了艺术界几个持续的讨论:首先是关于是否应该扩展或彻底废除艺术正典的争辩;其次是对再现政治(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和体面政治(politics of respectability)的局限性的反思;最后,它还引发了对温和的“低期望偏见”(bigotry of low expectations)这一现象的讨论。即使没有其他收获,这届双年展及其引发的许多不同反响也明确指出了一种现实:当我们在未来的展览中“处处”遇到更多这些“外人”时,我们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一方面坚持美学判断和艺术质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借助批判性的种族理论、后殖民理论和酷儿理论,重新思考这些术语的意义、运作方式及其最终目的。


威尼斯双年展的许多作品深刻而感人地探讨了在特定背景下形成“外人”这一类别的政治和结构性条件,这凸显了采取如此细致入微方法的必要性。在这些作品中,最受赞誉,也最受欢迎的,或许是瓦尔·肖基(Wael Shawky)的影像作品《戏剧1882》(Drama 1882,2024),该件作品也被选作了本期封面。作品在位于绿城花园(Giardini)的埃及馆展出,以令人沉醉的歌剧形式重述了乌拉比起义(Urabi rebellion)反抗帝国统治的故事,这次起义的失败导致英国占领埃及至1956年。然而,肖基不仅引起了我们对这次革命及其在阿拉伯世界近期反殖民运动中的回响的关注。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员们(在艺术家指导下模仿他常用的木偶的动作)在整部影像中如同浮标一般不停摇摆,仿佛每段历史都是那些正被无形暗流推动着的演员们所演绎的故事,即便他们正在搅动着历史的水面。最终,这件作品通过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折射出殖民主义的遗产:在我们自己的历史剧中,我们如今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将历史事实(包括其中的模糊或晦涩之处)转化为叙事?当权力和身份构造不断变化时,我们如何确定谁可以被算作“我们”?这些问题远不止是学术探讨,今年夏天持续的巴勒斯坦危机就是一个明确的例证。然而,当我看到埃及馆里挤满的观众全神贯注地观看时,我感受到肖基的影像不仅仅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更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感同身受。

肖基作品的核心主题,也是整个双年展广泛探讨的内容,是对“我们”赋予西方现代性模式的价值进行质疑,这一主题贯穿了本期杂志的多篇文章。艺术家西蒙·丹尼(Simon Denny)在评估克里斯托夫·布歇尔(Christoph Büchel)于威尼斯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举办的大型展览《公典》(Monte di Pietà)[1]时指出,与佩德罗萨的方法相比,布歇尔对不同价值类型之间的分裂的概念性批评最终还是肯定了现有的正典。值得注意的是,丹尼自己的作品也涉及货币或美学等文化价值体系。与本届双年展主题相关的还有K·L·H·韦尔斯(K. L. H. Wells)对纺织品作为艺术媒介的持续重新评估的探讨,并重点梳理了三场将纺织品与主流现代主义抽象艺术联系起来的展览。这期的焦点展评关注了另外两个旨在扩展现代主义范围的历史性调查展,分别展示了非裔美国人和日本艺术家的贡献。这些历史回顾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谁有资格被视为现代的?谁有权进行这种界定?这又回到了“处处都是外人”提出的相似问题。然而,尽管每个人都可能被视为现代的,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外人”。因为“外人”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和法律上的称谓,它是由掌权者赋予他者而非自我的标签。这也引发了另一个深刻的问题:界定现代性和外人身份的条件在多大程度上是相互构成的?它们的未来又会如何演变?

除了编排本期内容之外,《艺术论坛》团队整个夏天都在努力完善我们的编辑方针,更好地协调我们在各平台上的报道,并帮助读者更容易地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始终致力于发布既通俗易懂又与读者密切相关,同时保持严谨性的文章。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更加注重解释所引用的内容,明确论点中的关键批评点,并深入分析那些大家正在或即将讨论的展览和话题。简而言之,《艺术论坛》将继续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无论我们是在跟随还是在引领讨论,都会努力成为塑造当代艺术思想的最专业、最细致入微的指南。

在我们的专栏(columns)部分(与专题和杂志展评一样,专栏文章在印刷版和线上版都可以看到),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虽不属于当代艺术范畴,但又与之相关或交叉的文化生产领域,包括建筑、图书、设计、时尚、电影、音乐、舞台艺术、科技和电视——每个领域都将以最广阔的视角构思,由多元化的作者团队撰写。此外,我们还将继续发布“现场”(On Site)专栏,提供关于特定地点和事件(如学术会议或博物馆开幕)的富有洞察力的报道,以及“逝者”(Passages)专栏,记录离世的艺术界知名人物。这些专栏不会在每期杂志中都出现,但它们将以更为规律的周期轮换,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涵盖这些主题。这些轮换的专栏将与我们的常规月度专栏相辅相成,包括:“主编来信”(Editor’s Letter);“十佳”(Top Ten,这是长期登载的一份由某位有趣人物列出的十件有趣事物的榜单);以及本期开始的新专栏“清单”(Checklist),由维拉·梅(Vera Mey)撰写。这一专栏将始终作为每期杂志的收尾部分,向在任何地方、任何类型空间中工作的知名策展人提出相同的十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以更亲切易懂的方式,让读者从那些正在塑造艺术话语的最有趣的人物身上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我们的专题(features)部分中,你会注意到,原本定期介绍职业生涯正达到新高度的艺术家的“开幕”(Openings)栏目,现已更名为“聚焦”(Spotlight),这将更好地体现了我们的初衷,即在艺术家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为他们投射更多关注的光芒(尽管栏目名为“开幕”,但实际上并非展览开幕报道)。我们将继续提供其他常规专题内容,包括评论性文章`、“特写”(Close Ups,这是对单件艺术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的栏目,旨在展示细致观察的力量)、访谈(Interviews)、作品集(Portfolios),以及特别委托的“艺术家项目”(Artist's Projects)。

在杂志展评(reviews)部分,我们仅做了一项调整:印刷版刊物中展评部分的整体结构——原本大致设计为从北美开始,按大洲向东环绕地球——现在更加严格地遵循地理顺序,非洲将位于南美洲与欧洲之间。这一调整不仅更符合地理位置的逻辑,也反映了我们在这些大洲上发现的艺术家和相关话语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强化我们对全球南方的关注。

在我们的网站上,一系列小幅调整将使读者更容易找到新的、相关的内容。现在,我们的各种专栏和专题都整合在汉堡折叠菜单中(看起来像三条水平堆叠的横线——没错,这就是它的官方名称);这一设计不仅更清楚地呈现我们发布的内容,还让读者能在一个菜单中就轻松找到所有分类整理的内容。在导航栏上,你会发现“新闻”(News)旁边新增了“所见所闻”(Diary)栏目——这是我们专为网络设计的专栏,提供来自世界各地活动的第一人称叙述。在我们的“视频”(Video)页面上,你现在可以看到五个播放列表,分别展示我们不同的视频系列。尽管网上有许多地方可以找到与艺术相关的视频,我们的视频系列反映了我们的批评视角,强调细致观察、深入分析以及与艺术史的联系。例如,“诠释”(Interpretations)系列视频中,我们邀请作者和艺术家对他们最喜爱的艺术品或文化产物进行解读;而即将推出的“影响之下”(Under the Influence)系列将邀请知名艺术家带领我们探索他们的灵感源泉,包括他们钟爱的艺术品、展览和文本。在10月份,我们的网站还将推出全新的“卷宗”(Dossiers)系列:这些是《艺术论坛》此前在印刷版和线上发表的材料按主题归类的档案。我们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读者更便捷地探索我们享有盛誉的文献库,同时为那些希望深入学习(或教授他人)当代艺术关键主题的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源。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我们对《艺术论坛》作为一个富有成效的辩论平台的承诺。在这个季度里,我们计划重新推出“圆桌”(Roundtable)讨论,并引入一个名为“立场”(Positions)的新栏目——三位或更多的作者将就一个复杂的话题发表意见,阐述并捍卫自己的立场。“圆桌”是通过实时协作对话来对一个观点展开讨论,而“立场”则提供了一个平行陈述的平台,让作者在非对抗性的框架下表达各自的不同见解;这两种方式都是推动话语发展的宝贵途径。此外,我们也要重申对读者来信的重视。如果您有兴趣投稿,请发送邮件至letters@artforum.com。虽然与栏目的改进相比要微妙的多,但本季度印刷版刊物的书脊设计也有所巧思,每一期书脊上会有三个不同颜色的色块,大小位置不一,最终能拼合成一个整体,象征着我们对多元声音的承诺。当本季度结束时,中央的色块将形成一个箭头或金字形神塔的图案,寓意着前进和向上的动力,同时也象征着我们在时间中不断构建和精进的理念——既铭记过去,也展望未来。

注:

1. 公典制度(Monte di Pietà)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以较低的利率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贷款。这一制度下的机构以慈善捐款作为资本,向贫困人群提供贷款,使他们能够避开不道德的放贷者。——译注

译/ 黄格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