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霍伯曼的《一切即是现在:原始偶发、激进音乐、地下电影与1960年代纽约先锋艺术》(Everything Is Now: Primal Happenings, Radical Music, Underground Movies, and the 1960s New York Avant-Garde)将由Verso出版社于2025年5月出版。
1.《唯一的家园》(No Other Land,导演:巴西勒·阿德拉,哈姆丹·比拉勒,尤瓦尔·亚伯拉罕,拉谢尔·瑟尔)
《唯一的家园》是一部关于约旦河西岸占领区的居民被强制驱逐的影片,由一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行动者用业余摄影机共同拍摄。这部片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的存在权利自始至终都受到以色列当局的质疑。影片的主题是不公,讲述了一个拥有约20个巴勒斯坦村庄的农业区的命运及其长达二十年的法律之战。这个区域表面上被征用为“封闭的”军事训练区,实际上却是为定居者提供土地。当以色列最高法院允许军队进来推平房屋、拆毁学校、用混凝土填埋水井、没收发电机,甚至对抗议的村民施暴时,这场官司终宣告失败。国际参与者们纷纷加入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他们经常举着英文标语。这有用吗?影片的开头,一位行动者表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希望,认为某种特定的抗议策略会“迫使美国向以色列施压”。这是不可能的。然而,单凭其存在,《唯一的家园》至少展现了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合作的可能性。
2.《政变的配乐》(SOUNDTRACK TO A COUP D’ETAT ,导演:约翰·格蒙佩雷兹)
《政变的配乐》既是对残酷的美国现实政治不留情面的记录,也是对美国黑人音乐天才的赞美。影片将针对刚果独立后的首位民选总理帕特里斯·卢蒙巴(Patrice Lumumba)的暗杀阴谋与美国国务院在冷战期间推广爵士乐的行动相结合,后者又与抗议爵士乐的兴起以及爵士乐中的抗议精神形成对比。这部纪录片是一种复调的纵向蒙太奇,配以60年代的时髦画面,明星阵容强大(包括尼基塔·赫鲁晓夫、马尔科姆·X和妮娜·西蒙妮等人的档案片段)。撇开音乐不谈,影片中最精彩的表演莫过于这位悲剧性的英雄在比利时国王面前发表的独立日演讲:卢蒙巴并没有对国王表达感激之情,而是直言不讳地指控前殖民统治者犯下的反人类罪行。现场陷入一片沉默。
3.《戈德曼审判》(THE GOLDMAN CASE,导演:塞德里克·康)
塞德里克·康对左翼狱中作家、革命者皮埃尔·戈德曼(Pierre Goldman)1975年因谋杀案重审的法庭的戏剧化呈现,既有布列松式的活力,也充满严谨的态度,且与德雷福斯案件产生了令人不安的共鸣。影片暗含了丰富的潜台词,探讨的不仅是戈德曼是否有罪,或他能否获得公正审判的问题,还包括这位犹太被告与其犹太律师之间持续的紧张关系——两人都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之子,因此对彼此的立场都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
4.《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D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THE END OF THE WORLD ,导演:拉杜·裘德)
这部片算是《倒霉性爱,发狂黄片》(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的续作,也是一部关于影像制作行业的离经叛道的散文作品,比起前作更令人绝望却更加幽默。影片讲述了一位30多岁的自由职业制片助理,他过度劳累、报酬微薄且睡眠不足,开车穿梭于布加勒斯特,试镜一些因严重工伤而丧失工作能力的人,为一部宣传工人生产安全(或更准确地说是防护产品)的影片挑选演员。这部愤怒而又荒诞的讽刺喜剧,可以借用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概念作为副标题:“劳动的屈辱”。
5.《拦截》(INTERCEPTED,奥克萨娜·卡尔波维奇)
俄乌战争爆发时,卡尔波维奇(Karpovych)是一名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驻乌克兰的制片人。她在影片中将被战争摧毁的乌克兰房屋和村庄的静态、无人画面,与入侵第一年间截获的俄罗斯士兵与家人之间的私人电话并置。这些通话中常伴随着无言与沉默,令人震撼。士兵们谈及他们接到的屠杀平民和处决战俘的命令,他们的妻子和母亲试图安慰他们(或者不安慰)。声音和画面构成了平行现实。而乌克兰人几乎从未出现在镜头中,他们的语言也未曾被听到。
6.《BG》(导演:亚瑟·贾法)
贾法这部对《出租车司机》的批判性改编作品是对灵魂的又一次重击。影片多次重现《出租车司机》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高潮场景:通过魔法般的数字技术,贾法将主角特拉维斯的复仇屠杀中的白人受害者以及发现血腥场面的白人警察替换为黑人演员。作为一个美国著名的文化事件,《出租车司机》的基础是对种族主义、暴力和厌女症的残酷呈现;而贾法的《BG》通过改编清楚地揭示出,这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保罗·施拉德编剧的经典作品其实比其所展现的还要更种族主义、暴力且厌女。特拉维斯那句最著名的台词“你是在跟我说话吗?”,原本是在质问观众,而《BG》翻转了这一设定,转而质问这部电影本身。
7.《绿色边境》(GREEN BORDER,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独裁者亚历山大·卢卡申科(Aleksandr Lukashenko)以免费过境到欧盟的承诺为诱饵,将数千名主要来自叙利亚、库尔德和阿富汗的寻求庇护者骗到白俄罗斯,将他们丢弃在封闭的波兰边境,逼迫这些所谓的“游客”在长达250英里的武装边界线上来回折返。在某些方面,《绿色边界》让人回想起二战的恐怖,这也是导演霍兰反复探索的题材。《绿色边界》是对感官的折磨,也是一部技艺精湛的煽动之作,唤起了人们对国际团结的关注,同时,它也是一部令人心碎的情节剧。
8.《字幕》(SUBTITLED ,导演:克里斯蒂安·马克雷)
现在来点有趣的。马克雷放出了有史以来最活泼的高级极简主义代表作(就像一个oversize的诺兰作品或中期的斯特拉作品)。这个装置将现有的电影分割成令人眼花缭乱的片段,每个片段持续五到十秒钟,均截取自电影画面下方的五分之一部分,作品共由22个片段组成,每20分钟循环播放一次。由于这些画面集中于字幕的位置,影片通过文字音效(听不见原声)和自反性的评论(例如“喂?有人在吗?”)变得相当幽默生动。主题上的关联(如果存在的话)则来自画面内容、镜头运动和色彩。剪辑这部作品的过程一定像是在下四维象棋般复杂。
9.《达荷美》(DAHOMEY,导演:玛缇·迪欧普)
以1894年被法国吞并的西非王国命名的《达荷美》是一部模范纪录片,这并非因为拍摄技术精湛、画面美丽,而是因为迪欧普组织证据的方式足以让事实不言自明。《达荷美》并没有直接审视掠夺非洲文物的行为,而是质疑为何七千件文物中仅有二十六件被象征性地归还。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对准了西非小贩在巴黎出售的廉价闪亮的埃菲尔铁塔纪念品,这让人不禁思考,这些被掠夺的殖民战利品对法国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影片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很长的片段,聚焦贝宁的学生们关于文物归对他们的意义的辩论。
10. 《美国内战》(CIVIL WAR,导演:亚历克斯·加兰)
加兰的这部政治动作片极其丰富却又语焉不详,杂糅了公路片、新闻报道、李·米勒、奥利弗·斯通、僵尸灾难片、外星人入侵故事和特朗普(互联网的缺席却格外明显)等各种常常自相矛盾的思想实验。一个平淡的人物故事被强有力的场景所颠覆,尤其是全员覆灭的高潮结尾,并且完美搭配了自杀乐队(Suicide)的一首《Dream Baby Dream》——这仿佛是对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的《惊天危机》(White House Down)的恐怖推演,更不用说1月6日事件了(2021年国会大厦骚乱事件)。
文/ J·霍伯曼
译/ 冯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