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25年夏季刊

金雅瑛,《幽灵舞者B》,2022,人体模型、服装、头盔、手套、加固箱、钢化玻璃,尺寸可变.

金雅瑛

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

按需劳动是二十一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算法会优先考虑员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最终导致劳动者只能从事低薪工作,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往往只能借由网络幻想世界、电子游戏和漫画获得情感补偿。然而某种抵抗正在兴起:美国亚马逊配送司机和星巴克员工的罢工行动,中国“躺平”青年发起的消极抗争,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安静辞职”风潮。绝望的幻想与反叛的精神同时贯穿金雅瑛(Ayoung Kim)的展览“多重世界之上”(Many Worlds Over)。

在影像作品《配送舞者星球》(Delivery Dancer’s Sphere, 2022)中, 主角Ernst Mo是一位普通的骑手,她的工作完全受一款名为“配送舞者”(Delivery Dancer)的应用程序操控,而她的梦想只是为了满足“舞监”(Dancemaster)的需求——一个通过应用程序与她沟通的无真实面貌的调度员。作品《规定》(Stipulation, 2022)通过一部安装在可调节机械臂上的智能手机,展示这款控制骑手的应用程序,观众可以看到骑手如何打卡、同步头盔以及选择和导航骑行路线。Mo与其他“配送舞者”身穿灰白两色制服,头戴黑色摩托车头盔,在虚构的首尔城市景观中穿梭——实拍场景逐渐过渡到动画,再转变为激光雷达扫描构建的三维数字空间。

在这里,被算法时钟奴役的劳动者困境,通过一位年轻亚裔女性的生存状态得以具象呈现。她的生活被简化为一个个可管理的劳动指标,尽管身处高科技环境中,她却找不到任何逃离高强度低薪劳动的出路。当Mo越来越难以完成“舞监”那套基于最优路线的严苛配送时限时,她遇见了命定的对手:En Storm。这个角色最初以同行骑手的身份登场,后来成为了Ernst Mo的影子双生。两人的名字都是“monster”(怪物)的字母变位词,暗示了后工业时代弗兰肯斯坦式的生存图景。

金雅瑛将她的作品描述为“疫情虚构”(pandamic fiction),敏锐捕捉了疫情加速带来的日常经验变化,如日益加剧的孤立感,以及对外送的依赖。物理学概念也被融入作品之中,艺术家暗示,Ernst Mo和En Storm是两个量子纠缠体,能跨越时空相互影响。在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展厅中,蓝色地毯、镜面墙壁与网格状荧光灯,复现了金的影像作品中幽暗的未来主义空间。现场的雕塑作品则以戏剧化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她的虚拟世界。例如,《幽灵舞者B》(Ghost Dancers B, 2022)呈现两位真人大小的“配送舞者”扭打在一起的场景,头盔中播放着影像——而她们的外部视野已被无尽的虚空吞噬。破碎的玻璃散落一地,配送物被抛在一旁,两人在搏斗或相拥中冻结。在《幽灵舞者A》(Ghost Dancers A, 2022)中,两个脱离于躯体的头盔悬挂在展厅空间中,“脊柱”般的电线垂落在地板上并向四周蔓延。头盔内,道路的景象仍在延续,而这两位被“斩首”的舞者就此永远地对峙下去。

金雅瑛的美学根植于流行艺术形式。她的壁纸装置《晚高峰时段回来了》(Evening Peak Time Is Back, 2022)借鉴了韩国GL漫画的视觉语言,强调两位舞者对抗中暗涌的情欲张力。画面中,两位女孩卸下头盔相互搂抱,动作带有明确的欲望。她们的亲密共舞正是诞生于高度优化的人生中人际身体接触的稀缺。金的作品同时涉及劳动的游戏化呈现,观众可以在《配送舞者模拟器(游戏)》(Delivery Dancer Simulation[Game], 2022)中亲自体验这个基于她为影片搭建的真实布景以激光雷达三维扫描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

展览“多重世界之上”的核心作品是三频影像《配送舞者弧线:0°接收器》(Delivery Dancer’s Arc: 0° Receiver, 2024),结合实拍镜头、游戏引擎动画与生成式AI技术。在这件作品中,互为敌侣的Ernst Mo与En Storm联手行动,试图闯入不同存在维度,从而逃离吞噬她们的技术优化反乌托邦。他们面临的挑战亦是我们的挑战:战胜算法,重夺时间的掌控权。

译/ 冯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