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SLANT

张尕谈“媒体艺术”

“媒体艺术”这个名称对于艺术界来说已经并不算陌生,但对于这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依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甚至,对于“媒体艺术”的基本要素的确认也十分具有挑战性。因为新媒体艺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诞生以来就注定具有了与其他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特征。在当前的新媒体艺术领域,科技和艺术观念已经变得浑然一体,而媒体艺术的理论应该说还并没有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艺术论坛》中文网站开设的这个新栏目致力于为有关媒体艺术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就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实践发展状况,以及体制性的建立,《艺术论坛》邀请了媒体艺术策展人,研究媒体艺术理论的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媒体实验室主任以及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张尕教授编辑这个栏目,并对其进行了采访作为本栏目的开篇。

Stelarc, 《第三只手》, 1984,东京、名古屋市、横浜市。

艺术论坛:您对媒体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有没有一个界定?

张尕:新媒体的用法、说法,作为一个范畴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93年以后成为一个艺术的分支。

艺术论坛:我前年在卡尔斯鲁厄的ZKM参观,他们当时是在庆祝新媒体艺术博物馆成立二十年,是不是也就意味着新媒体在欧洲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了?

张尕:ZKM 有个媒体艺术博物馆,但没有新媒体艺术博物馆。虽然“新媒体”这个说法是九十年代初出现的,但是媒体艺术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二十年代就有这个概念。媒体本身指的是传播媒体,例如无线电、电视、电影,西方二十年代前卫艺术的很多肇始就是以媒体与技术作为颠覆传统的新灵感。七十年代兴起的 video art也是属于媒体艺术的范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就设有一个媒体艺术与行为艺术部。但是现在我们在讲媒体的时候,很多已经超越了传播媒介这个概念, 而延伸到生物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广泛的信息技术等等各种各样的形态。

艺术论坛:现在学术界或者艺术界对新媒体是否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性说法,或者有没有建立它的概念的外延?

张尕:“新媒体”一说在90年代初中期应该说是一个策略,大家用这个词是为了区别于主流艺术,以便建立平行于博物馆空间的虚拟空间作为对主流艺术的抗衡,因为一种新的说法才有新的号召力。 而新媒体这个概念在九十年代末期则已经被主流艺术接纳了, 因此它的“新”也不再具有当初的意义。

艺术论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哪一个机构提出来的,或者是哪一个部门,哪一支力量?

张尕:应该说最早是从网络艺术出来的。当时的新媒体就是英特网,不是作为一个艺术概念,而是作为一个技术概念。网络艺术也许是20世纪最后一个全球性的艺术运动,同时在世界许多地方萌芽,相互间有松散的联系,但没有正式的宣言和组织结构。 几个重要的点是纽约、柏林、阿姆斯特丹,以及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Ljubljana)。实际上跟技术媒介发生关系的比如说机器人之类从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有了。劳申伯格就和贝尔实验室的Billy Klüver 发起的EAT(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 有密切的合作。

艺术论坛:像白南准他们激浪派做的这些东西也涉及到一些科技手段,比如当时的传播媒介等等。

张尕:白南准被称为媒体艺术之父。当时的媒体艺术主要是录像艺术、Extended Cinema, 以及卫星艺术。艺术家对最新的技术可能总有天生的敏感。白南准在50年代就设想在纽约和上海同步举办四手联弹的钢琴演奏,当然当时在技术上无法实现。通讯卫星商用化以后,他也利用卫星作了很多东西。

艺术论坛:是不是说“前网络时期”的艺术就是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本身就和网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张尕:应该说有直接的关系。

艺术论坛:这样会不会又和你所说的几十年前的媒体艺术合而为一?

张尕:我们今天所说的“媒体艺术”这个概念有更大的包容性,因为新媒体作为网络现象已是一个无所不在、司空见惯的东西。“新”已经不存在了,今天的新媒体跟更多的技术手段(包括生物技术)有关系。我第一个专栏的内容就是要介绍生物艺术,以一个很好的展览案例开始。

艺术论坛:我们现在要在《艺术论坛》中文网站上做一个媒体艺术的栏目。你对这个栏目有什么期待或者说定位、展望呢?你打算做一些什么?

张尕:首先是介绍,需要一个广泛的介绍,在这个介绍里会有很多另外的可能性出现,可以说我们要拓展观念,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虽然艺术在今天已经有很多扩展,各种各样的形态都在出现,但整个思考的范围还是局限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常常以一种“伪政治”的状态出现。介绍媒体艺术,在很大意义上是对一种“元政治”的思考。“元政治”指的就是超越了简单的社会政治、文化政治的概念,而是进入到宇宙概念来讨论问题。 由于技术大幅度的发展,以及很紧迫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出现,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很多问题已经不光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人跟自然、物,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这种艺术才有可能让我们对这种现象有一种直观的认识。通过这种直观的认识来介入。

艺术论坛:新媒体艺术现在在中国的发展处于什么样的一个阶段?它达到了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以西方作为一个参照,它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张尕: 应该是这么说,很多现在跟这些媒介打交道的艺术家,他们思考的很多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种简单化的文化批判。因为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人的基本概念,构成人的概念本身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个概念的变化本身、时空概念的变化本身,对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又有一种新的拓展。我们所谓的社会并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政治社会文化层面上,这个社会的概念、文化的概念、政治的概念已经拓展到人跟物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人跟制度的关系。在这个领域里边很多艺术家在关注此类的问题,你会感到7月中国美术馆的“延展生命”展览上的很多作品中就有这样的一种认识。

艺术论坛:采取新媒体的手段达到这样一种拓展的认识,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手段它有什么优势?

张尕: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总是在说艺术通过什么媒介来表达什么,这不光是一个媒介的问题,不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因为这种工具本身的可能性已经使它脱离了作为一种工具的使用,它不是达到内容的一种手段,它本身就是内容,这是很关键的。比如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对时间的理解,比如“整体时间” (Total Time),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只能以象征、比喻的形式来表现(representation)。现在很关键的是一个呈现(presentation)的问题,当你在置身于这种状态的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所谓时间消失的概念,或者空间消失的概念,这种媒介本身能够真实地体现这种状态,它不是一种依靠距离来表述或者通过某种媒介来表述另外一个思想,它本身就一种直接的呈现,它跟过去的媒介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不是一种表现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内容。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说:“media is the message(媒介即讯息)”,媒体本身就是它的内容、它的信息。

艺术论坛:在中国我们推广新媒体这个概念,意义在哪里?

张尕:我们并没有在推广所谓新媒体,媒体技术无所不在,是它在逼迫我们对此作出反应, 作为21世纪的艺术家,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艺术论坛: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地域性的问题,它对任何地方的人都是一个新的概念?

张尕:我想我们应该摆脱这种以国家,或以民族、区域文化的概念来看待问题的思维,因为媒体本身没有这些界限,它是凌驾于地域的全球现象。

艺术论坛:我们做当代艺术理论有这么一个感觉:好多概念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普及了,但是拿到我们这边还是感到特别陌生。

张尕:因为近现代中国哲学家并没有提出真正的哲学概念,中国的文化批评也差强人意。因为不能产生概念、不能产生真正的哲学思考,所以你总会跟着别人。就像我刚刚讲的,对这种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还没有抬到中国的桌面上来,大多数艺术家还在认为艺术就是要社会批判,但是社会批判又局限在一个非常狭隘的理解上,认为对于现实、对社会的不公正提出批判就是艺术家的职责。这些当然也是职责,然而仅仅作为艺术唯一合法性的依据,这个前提本身就把艺术变成一个政治工具了。这其实是西方近20年来, 尤其是在双年展文化框架下预设的意识形态界限。

艺术论坛:现在新媒体艺术理论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或者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它有没有自己的理论?

张尕:我不敢说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这里边值得研究的东西非常多。

艺术论坛:是否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的理论依据不在于本体,而在于其形态。

张尕:正好相反,我指的就是本体, 我在考虑的是问题是:真正产生这种艺术形态的哲学依据在哪儿?本体论的问题在西方哲学近二十年以来一直被人忘记,变成一个很不时髦的词汇。从文本的批判就放弃了对本体的讨论。现在最新的一些年轻的哲学家又开始重新拾起本体论的问题。对于本体本身的思考也是在于对文本批判中心说的反思,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来,文本批判成为哲学的方法或者是哲学的一种根本的诉求。也是跟当代艺术很多对文化的批判形态、实用主义的批判形态有一种潜在的关系,最近这十年来,对于本体本身的一种新的探讨热,这种兴趣的重新产生又似乎跟技术的发展有一种内在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于当你面对这么强大的技术时代、人跟人的关系、社会和人的关系、民族和民族的关系、政治和政治的关系的时候,不得不摆脱掉区域的概念。当你摆脱区域概念的话就你就从具体进入到抽象,因而必然要探讨到本体概念。 当然媒体艺术有很多不同的运作方式、思考的角度、不同的策略。比如也有艺术家在利用技术本身直接干预生活,直接作为一种政治诉求来进行创作。

艺术论坛:新媒体艺术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一种艺术的思考,还是说仅仅是一种互动的体验,我们怎么样界定它是一种艺术?

张尕:我觉得应该这么看,互动跟参与,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新媒体艺术独特享有的一个特点。实际上参与和互动的概念,从五十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有一种很强的艺术家以参与、以互动为主的艺术脉络、艺术策略,包括博伊斯等等。 但在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以后,使艺术家得以利用技术媒介强化这种参与,所以互动实际上就是参与的意思,换过来说参与也就是互动。 因此,今天我们在讲互动的时候,可以理解为对于社会互动加入一个技术层面上强化的感觉,最后这种技术媒介作为一种辅助物可能会回到一种很自然的状态,这个自然状态是什么状态呢?当技术无所不在的时候,技术变成你自然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最后又回到一种真正的社会互动上去,这种社会互动已经有无数的技术参与在里边,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过渡阶段,就是从社会互动到技术作为媒介的互动,最后要回到社会互动,第二次恢复的时候,社会互动就是在技术媒介作为一个基本的技术条件的情况下的一种自然状态的社会互动,技术层面被抹去。现在很多所谓互动作品,已经走了很大一步了,那个时候是很简单的,比如鼠标动一下,或者晃了一下,就是很直观的、非常初级的一种互动状态,这和技术本身的局限有关系,现在的技术从一定程度上讲已经比较自然, 但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想想电脑的历史不过才几十年。

艺术论坛:互动的方式是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来决定的?

张尕:最后互动的概念会消失,因为没有必要去强化非常直观的互动作为一种介入的方式,比如你不需要动一动,那个地方就有一个什么反应,因为它会是以一种自然状态在产生,不是一种很做作的形态出现。你看到的德国ZKM媒体艺术馆里边很多东西都是很老的东西,他们是八十年代开始做的,ZKM 媒体艺术中心是九十年代建立起来的,他们收藏了不少媒体艺术启蒙阶段的东西,很多早期互动艺术的收藏,今天的很多东西已经不是那样了。

艺术论坛:当前专门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多不多? 新媒体艺术作品以一个什么形式出现?如果它不是在画廊里,作品总得有一个展示的空间。

张尕:有很多,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展示的方式经常是以艺术节或特定的博物馆形态出现,画廊里很少见到这样的作品。在美国大部分的媒体艺术家都有学院的背景。在纽约有两个专门做媒体艺术的画廊。

艺术论坛:专门收藏新媒体艺术?

张尕:专门展示媒体艺术,一个叫做Bit Forms画廊, 另一个是Bryce Wolkowitz画廊。在欧美有很多艺术中心,有专门的部门做这样的展览,在美国也有一些艺术中心在做这个事情。大部分媒体艺术家一般有另外的职务,比如他是在大学教书或者是设计师。

艺术论坛:新媒体艺术家构成的人群有可能是科学家吗?

张尕:有可能,有很多艺术家和科学家合作。很多艺术家自己会编程和做硬件。像我在美国教书的那个学校,我们的学生就要求会编程,做物理计算(编制微处理机来控制实物)。这就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艺术院校不光是学素描、画油画。这是一种基础课。训练方式完全不一样,我们的专业里没有人画素描,而是以编程序作为基础课。我现在在做的实验室也是想把这些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因为清华是综合性研究大学。

艺术论坛:你在清华什么机构呢?

张尕:我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里边有一个叫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它是直属清华大学的将艺术研究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的一个中心,我于2010年6月在中心下面设立了一个媒体实验室,就想把清华很多资源整合起来,进行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跟研究模式的尝试。目前我们跟神经工程研究所、普适计算研究所(就是前面说的物理计算)等等合作在做一些研究项目, 可以上网具体了解(tasml.parsons.edu)。

艺术论坛:你们基本上是一个科研单位?

张尕: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研单位,是介乎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综合体。

艺术论坛:你们也教授学生吗?

张尕:主要是以艺术家驻留作为研究方式,就是让国内和国外艺术家来清华,将他们安排到清华对口的实验室跟科学家、技术人员一起合作。 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中国艺术家海外驻留奖,鼓励新兴的中国媒体艺术家去国外的实验室待一段时间,让他们接触到国外媒体艺术实验室的状况并参加研究。驻留奖为公开项目征集,由国际评委决定获奖人。希望年轻艺术家们留意网站信息,积极报名。

艺术论坛:艺术家和他们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张尕:建立一种互惠的关系,艺术家很怪异的想法会给科学家带来新的触动,科学家技术上的一种可能又提供艺术家一种新的灵感,最后产生作品或者出现一些有趣的想法。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