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SLANT
种族隔离的兴起与衰落:摄影和日常生活的官僚主义
在慕尼黑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的“种族隔离的兴起与衰落:摄影和日常生活的官僚主义”充分显示了策展人的魔术,使一个研究性的、严肃的展览不乏节奏、动感和强烈的氛围。这个包括了将近500个展品,包括了照片、书籍、杂志、新闻剪报、各种档案文献以及电影的摄影展既呈现了南非种族隔离的复杂历史及其遗留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摄影对于记述和见证跨越南非这段跨越60年的历史所不可替代的在场,及其本身的力量。
“种族隔离的兴起与衰落:摄影和日常生活的官僚主义”,艺术之家,慕尼黑,策展人:Okwui Enwezor,Rory Bester。
余友涵:一斑
这个展览是一位艺术家向另一位艺术家发出的展览邀请,作为元•空间的创始人,曾梵志不仅在之前收藏过余友涵的作品,也邀请余友涵作为首位中国艺术家在元•空间举办个展。这个展览回顾了艺术家70年代末深受塞尚影响的人物肖像画到80年代以圆点为图像的抽象画至90以毛泽东为主要描绘对象的波普风格绘画到2000年后的印象派风格沂蒙山写生系列直至2012年的新作。余友涵在抗日战争期间出生于上海,早期学艺受西方现代艺术画册启示,文革前考入北京学习,长达八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回到上海任教并持续创作至今。他既是一位师长,承接了文革前后的两代人,也始终活跃在当代艺术的视野之中。
“余友涵:一斑”,元•空间,北京。
韦启美的素描课
对于韦启美的研究、梳理和呈现不仅是对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历史的自我研究,也应该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对于历史观看的众多线索之一,为观看和论述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素材。韦启美于1923年出生于安徽安庆,1942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1947年从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应徐悲鸿之邀,往北平艺专任教。韦启美在其一生的教学生涯中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基础教学上,他的基础课教学主张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容。这个展览从韦启美自1949年直至去世前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挑选出300件素描、速写作品,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既使我们看到了韦启美在艺术上的创作和理论实践,也帮助我们了解了学院艺术教学的进程。
“韦启美的素描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策展人:余丁,唐斌。
Steve McQueen:Steve McQueen
自2003年开馆以来,Schaulager美术馆一年仅为一位艺术家举办个展。史蒂文·麦奎因是Schaulager美术馆闭馆两年后重新对外开放所展出的首个艺术家回顾展。这个展览巡回自芝加哥艺术学院,梳理了这位英国艺术家20年的工作,包括了摄影、表演、录像和电影。这些作品放在一起,不管采用何种媒介和叙述途径,不管描述了何种情节、场景或调动何种情绪,都具备了直指问题的能力,凝练的表达方式,以及驾驭创作的超凡能力。
Steve McQueen,“Steve McQueen”,Schaulager美术馆,巴塞尔,策展人:James Rondeau,Heidi Naef,Isabel Friedli。
中国古代绘画杰作700-1900
尽管人们对于古代的杰作总是容易心生敬畏和欢喜,“中国古代绘画杰作700-1900”并不是仅仅依靠展品天生的优势而获得青睐。对于中国观众和学者而言,仅仅为了这个呈现了70多件来自世界各地美术馆和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杰作的展览而远涉伦敦也完全值得。这些从小幅精品到长14米的长卷横跨1200年的历史,包括早期宗教绘画、山水画、文人画至受西方影响的中国画,不仅是首次在伦敦展出,有大量的展品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也难得一见。更值得称道的是展览的设计使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每个作品的细部,包括将长卷完整地呈现出来。
“中国古代绘画杰作700-1900”,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策展人:张弘星。
卢迎华: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现任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Frieze》杂志特邀编辑和《YISHU》杂志中文文选执行主编。在2013年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目前,她与艺术家刘鼎正在开展一个题为“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
文/ 卢迎华